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自閉症的最新診斷準則 「自閉症譜系障礙」

一直以來自閉症被視為一種長期及廣泛性的發展障礙,患病的兒童在社交能力及語言溝通互動,以及認知和適應功能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障礙,患者往往因重複、固執性的行為及狹窄興趣而引起各種情緒及行為問題。

過去多年來對於自閉症的診斷一向按照世界衛生組織ICD-10和美國精神醫學會 DSM-IV所採用的三大特徵作為準則,包括社交人際互動、語言溝通和固執及興趣狹隘方面出現問題。每一種特徵各列出四個行為準則,以按照符合準則的多少及類別作出自閉症的診斷。當中包括兒童自閉症(Childhood Autism)、亞斯柏格症(Asperger’s Syndrome)、待分類的廣泛發展障礙症(PDDNOS)或非典型自閉症(Atypical Autism)。

一直以來診斷自閉症的準則十分清楚,但對於診斷亞士保加症或待分類的廣泛發展障礙症的準則則較為寬鬆,症狀數目亦較少,在實際診斷使用時準則略欠清楚。從其他研究自閉症和亞士保加症異同的報告中亦發現兩者並無實質差異,只有在語言能力及智能方面有量的差異。因此研究者認為實證資料並不能支持自閉症分類的可靠性,以至出現新的診斷準則,將所有自閉症患者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ASD)。

對自閉症的最新診斷準則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於2013年中推出,是美國及多個國家的精神科醫生及心理學家最常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而世界衛生組織相對應的ICD-11也已在最後討論階段。當中的差異及影響包括:

在最新的診斷守則下,自閉症,亞氏保加症,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將一併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

診斷準則由原來的「人際社交互動障礙」、「語言溝通障礙」、「狹窄興趣及重複的行為」三大類,變更為「社會溝通和社會互動」及「狹窄反覆固定的行為和興趣」兩大類。原來的「語言對答及語意使用困難」,及「非口語溝通的缺陷」更改到第一類別,及將「怪異的模仿式說話」和「固定的表達方式」改到第二類別中。

對於以前被診斷為亞斯柏格症,或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的病人,不會因為最新的診斷準則而失去特殊教育及身心障礙福利的服務,亦無特別需要因最新的診斷準則再作評估及診斷。

DSM-V同時出現一個新的診斷「社會(語用)溝通障礙〔Social(Pragmatic)〕Communication Disorder」。但凡符合第一類別「社會溝通和社會互動」的病徵而欠缺第二類別「狹窄反覆固定的行為和興趣」的徵狀均會被診斷為此類。

「自閉症譜系障礙」 最新的轉變及發展

診斷條件:(1)社交溝通及人際關係的障礙;(2)重複性的行為及興趣狹窄。

三項必須要有的徵狀:(1)人際交往的障礙;(2)社交溝通的障礙;(3)各種人際關係及社交遊戲的障礙。

四項中必須有的兩項徵狀:(1)重複的肌肉活動,如使用物件及對話;(2)對規律及流程有特定的堅持;(3)興趣狹窄而強烈;(4)感知過敏或過弱,或對某些感覺特別有興趣,如痛楚、溫度、光線、聲音等。

嚴重程度指標:(1)需要支援;(2)需要大量的支援;(3)需要非常大量的支援。

儘管最新的診斷準則跟以往不同,若家長懷疑子女在社交或言語溝通出現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儘快接受診斷評估,從而讓患病的子女及早接受密集式的行為治療以達到最佳成果。


 陳欣永醫生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疫苗知識

究竟BB要打咩針?

蘇小姐是兩歲囡囡之母,現正懷第二胎。囡囡四個月大就到私家診所注射疫苗。「現在的疫苗選擇很多,初時也覺得混亂。後來從網上討論區和嬰兒展的攤位得知,市面上有很多疫苗是政府沒有提供的。為了令囡囡得到更好的保護,於是就去私家診所打針。」

她選擇的疫苗主要包括五合一和六合一疫苗,原因是可以令囡囡「捱少幾針」;另外也選擇了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和輪狀病毒疫苗。「其實我都不太清楚這兩種病有什麼病徵,或者對囡囡有什麼影響,不過見大家都話有用就去打!至於其他政府沒有包括的疫苗,我都不知道該不該打。」

為孩子提供健康院以外的保障

現在的疫苗種類眾多,家長往往覺得「針多眼亂」,像蘇小姐般不知該打什麼針的問題十分常見。要衡量值不值得打某種疫苗,我建議的原則是:當小朋友患上原本有疫苗可預防的傳染病,其後果家長可不可以承受?

當選擇接種什麼疫苗時,其實不應只着眼於本地的情況。現在小朋友的活動範圍漸趨國際化,除了旅遊、探親外,還有很多到外國留學或遊學的機會。加上現在中港關係日漸密切,不少疫苗在內地已經規定兒童要接種,本港兒童如不接種的話,一旦爆發就會較為「蝕底」。

政府沒有提供的疫苗有不少,如:輪狀病毒、乙型流感嗜血桿菌、腦膜炎雙球菌、日本腦炎等。輪狀病毒會令孩子上吐下瀉,臨床也曾見過孩子中招入院後家長才得知有疫苗可預防,後悔不迭。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會引起腦膜炎,已包含在六合一及五合一當中,亦可單獨注射。

腦膜炎雙球菌(內地稱流腦)及日本腦炎(內地稱乙腦)疫苗在內地則已經納入常規注射長達數年,但本港疫苗計劃並沒有包括在內。前者會引起腦膜炎,可怕之處是受感染後有機會出現敗血症、智力永久受損、失聰,甚至於廿四小時內死亡。為孩子健康着想,此疫苗值得注射。日本腦炎由庫蚊傳播,但此病沒有有效治療的藥物,一旦受感染會影響腦神經系統,智力和行動能力都有機會永久受損,此疫苗也需要優先考慮注射。

陳欣永醫生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Baby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增強免疫力的靈丹妙藥?

增強免疫力的靈丹妙藥?

現時正值流感高峰期,作為兒科醫生除了時常被家長詢問應否接種流感疫苗外,家長往往會追問有否增加免疫力的靈丹妙藥可供介紹。現時仍未有任何實質醫學證據證明有效的提高免疫力的藥物存在。

但事實上呼吸道疾病,如流行性感冒,大多數經飛沫傳染,而當幼童上學或常到人多擠迫的地方如遊樂場,或會所內的波波池玩耍便會較易受感染。因此若父母希望子女減少染病,重點應放在加強預防感染的措施。家長應教導子女經常洗手的習慣,出來時備用消毒紙巾或洗手液,而且要時常提點幼童避免搓眼睛、鼻子或經常咬手指、用手拿食物等習慣。同時亦應考慮為子女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以便產生足夠抗體對抗流感。

陳欣永醫生 兒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 由親子按摩開始

嬰兒按摩是一種源遠流長的醫療方法,其實早在自然分娩過程中,胎兒就接受了母親產道收縮這一特殊按摩。而皮膚更是人體接受外界刺激的最大感覺器官,亦是成長中最早發展完備的感官,因此,皮膚是嬰幼兒時間最重要的接收渠道。按摩能在嬰兒腦部發展的關鍵期給予腦細胞和神經系統適當的刺激,而且多重感官的刺激能促進嬰兒神經系統發育,從而促進生長及智慧發育;同時亦可舒緩嬰兒各種身體不適,例如便秘和肚風等。更重要的是能減低媽媽產後抑鬱風險,並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1歲前適當按摩 促進感官發展

 許多專家多年的研究及臨床證明,給嬰兒進行按摩,有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增進食物及消化和吸收,減少嬰兒哭鬧,改善睡眠質素;同時,按摩可以增強嬰兒與父母交流,幫助嬰兒獲得安全感,發展對父母的信任感。心理學研究發現,有過嬰兒期按摩經歷的人,在成長中較少出現攻擊性行為,他們普遍喜愛助人、合群。另有研究表明,按摩可以刺激大腦產生後葉催產素,幫助嬰兒及其父母得到平和安靜的感覺。

嬰兒按摩速成四式

1.腿部 - 強化骨骼
 可用一隻手托着腳踝,另一隻手由大腿至小腿上下循環輕輕按摩,但膝蓋內側同關節位則不宜按摩。最後用拇指按摩每根腳趾及腳跟。
好處:有助強化腳部的骨骼,增加柔軟度,對寶寶將來學行有很大幫助。

2.腹部 - 幫助消化

以順時針方向在腹部打圈輕輕游滑。
好處:寶寶經常會因飲奶而有肚風,按腹部可以消除肚風外,更可助長腸胃管道活動,釋放胰島素,令寶寶更易吸收食物的營養成分。同時亦可強化消化系統,令大便暢通,減低便秘的機會。

3.頭及面部 - 舒緩面部肌肉及牙肉不適

用大拇指在從前額、嘴角等位置,往外推壓,下唇邊部位作一個劃笑容的動作,然後在人中位置,沿住上唇邊向下按。
好處:有助舒緩因出牙仔而帶來的牙肉不適,亦可令臉部肌肉放鬆。

4.背部

 促進脊骨健康
雙手平放在脊骨頂部,手掌的外側與脊骨成直角,雙手一先一後沿脊椎向下按摩至臀部,再回到肩部重新開始,來回重複按摩。
好處:同樣可以強化骨骼,令脊骨健康,同時可以讓寶寶學習自己支撐身體。對於只有三個月或以下的寶寶,可讓他們學習自己抬頭。



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飲湯水進補無助增乳汁 四成母乳不足棄餵哺

                                                                      


不少媽媽生育後立即喝湯水進補,以增母乳量,亦有人「大吃大喝」,務求讓嬰兒從母乳攝取更多營養。但有兒科專家表示,此舉不但無助嬰兒吸收,更會「弄巧成拙」令媽媽出現乳脹、母乳不足問題。

浸信會醫院受訪120名以母乳餵哺的媽媽,跟進她們在餵哺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結果發現逾六成半媽媽在嬰兒3個月大時放棄餵哺,主要因為母乳不足(44%)、需要工作或因工作地方缺乏餵哺母乳的設施(38.1%),及嬰兒抗拒(3.2%)

浸信會醫院育嬰室護士長陳慧雯指出,媽媽心情緊張會影響乳汁正常分泌,建議她們保持輕鬆心情。她又表示,不少媽媽對母乳餵哺知識存在謬誤,以為「產後應立即多喝湯水」、「乳脹時應頻密泵奶,減輕腫痛」、「患病時應停止餵哺」等有助餵哺。她解釋,誤解會令她們在餵哺過程中遇到更大困難,甚至使其卻步。

至於嬰兒常見的面黃問題(黃疸),駐兒童及青少年科中心兒科顧問醫生陳欣永解釋,主要因為嬰兒肝臟發育未成熟,未能迅速處理血液中的膽紅素,導致皮膚偏黃,但約一、兩個月便會退黃。他亦指出,母乳中某些成分,令進食母乳的嬰兒延長面黃出現的時間,但無其他影響,故媽媽可安心繼續餵哺母乳。
 

世衛建議餵母乳至2

母乳作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出生的頭一個小時裡就開始母乳餵養,並以純母乳餵哺直至嬰兒6個月大,期後可附加適當食物及繼續餵哺母乳至2歲或更長時間。
 
餵哺母乳三大常見誤解

產後立即多喝湯水及進食以增乳汁分泌及營養?
不正確。多喝湯水乳房繃緊,令嬰兒難以吸吮,建議媽媽每天只需多吃300500卡路里的食物。

乳脹時應頻密泵奶,減輕乳房腫痛?
不正確。不停泵奶會使身體以為嬰兒食量增加,會令乳脹情況加劇,造成惡性循環。

患病服藥時應停止餵哺母乳?
除非病情嚴重,否則一般感冒或流感透過乳汁傳播的機會很微,毋須於服藥時停止餵哺母乳。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潮流興資優

資優,是與生俱來,抑或可以後天培育,坊間眾說紛紜。為免埋沒孩子「天分」,不少家長都急於尋求評估方法。香港浸信會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中心陳欣永醫生指出,現時社會上還沒有統一的觀點來介定資優,但一般會採用「香港韋氏測試兒童智力量表」作指標,高過130分便屬資優。「不過界定資優不應只隻眼智力,還要睇其他方面。例如小朋友在音樂、藝術或文學方面有天份,單靠評估智力無法反映。」




過度催谷有礙全面發展


資優評估年齡一般為515歲,太早做未必準確。陳醫生強調評估並非必須,更見過不少資優個案因催谷過度引發情緒問題,須接受心理輔導。


他表示家長若發現孩子有特殊天份,毋須急於做評估,只要花多點時間加以培訓,對發揮潛能更有幫助。「但注意兒童發展講求全面,在學習、作息、玩樂及社交方面必須取得平衡。因為小朋友幾叻都好,活得開心健康才最重要。」


            
                                              




 資料來源: Next Ma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港媽壓力大致母乳不足

                                



浸會醫院一項有關餵哺母乳的調查發現,當嬰兒只有七天大時,母乳餵哺率為九成三,但當嬰兒長至約三個月大時,母乳餵哺率便跌至三成三。有育嬰室護士長指,母親放棄餵哺母乳的主要原因是母乳不足以及需要工作,而壓力大及睡眠不足是導致母乳不足的原因之一,建議母親要放鬆心情及有充足睡眠。

浸會醫院育嬰室護士長陳慧雯姑娘表示,今年一月共有一百八十名本地孕婦於浸會醫院生產。院方於一月至四月期間,以電話形式訪問了當中一百二十名母親,結果顯示,當嬰兒七天大時,母乳餵哺率為九成三;嬰兒十天大時,母乳餵哺率為九成五,當嬰兒約三個月大時,母乳餵哺率則只有為三成三。

陳姑娘指,有四成四母親是由於母乳不足而放棄餵哺母乳,有三成八人則因為需要工作而放棄。「母親愈緊張,乳汁便會愈少,千萬不要操之過急。」她又指,母親餵奶時,每次只應餵一邊,並讓嬰兒吸吮約十五至二十分鐘以上,「人奶有分『前奶』及『後奶』,如交替地餵哺,嬰兒會把兩邊的『前奶』吸出來,但『後奶』是脂肪奶,對嬰兒生長好一點。」

浸會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中心駐院兒科顧問醫生陳欣永指,餵哺母乳可減少嬰兒日後患上中耳炎、腸胃及呼吸道疾病的風險,可助母親回復身形。




資料來源: 星島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認識發燒(2)

                                       

沖凍水涼?退熱貼?敷冰袋?

沖凍水涼、用退熱貼或敷冰袋皆沒有實效,但在某程度上有助紓緩發燒症狀所帶來的不適。孩子發燒時,難免會感到身體發熱難耐,因此家長往往使用退熱貼、敷冰袋等方法,希望藉此減輕孩子的不適,但類似方法對高燒背後的疾病並無治癒效果。家長們亦須留意「沖凍水涼」會令皮下血管收縮,導致散熱效果減低,故此孩子發燒時以正常水溫洗澡,便可達到散熱效果。

留意患者精神狀態更要緊

兒科退燒藥大致可分為塞肛與口服兩種,家長可因應不同情況為子女選擇合適的藥物。塞肛藥屬油性質地,好處是容易吸收,見效較快,而藥效亦較長;如果孩子年紀特別小或有嘔吐症狀不易餵藥時,可選擇塞劑。在兒童熟睡時,使用塞腔形式的退燒藥可避免吵醒他們,惟家長須注意塞肛手法是否正確,確保藥物成功塞進肛門。口服藥則較為方便,沒有特別的服用技巧,但吸收速度較慢,見效需時較久。

陳欣永醫生表示,與發燒溫度相比,觀察兒童的整體狀態更為重要。當孩子出現高燒症狀時,父母往往十分擔憂緊張,總會有「為何服藥後仍不退燒?」的疑慮,甚至會懷疑是否藥物效力不彰。事實上,視乎不同疾病所引起的發燒症狀,其發燒的持續時間亦不一,有些更會屢退屢發,並非所有病症在服藥後就能迅速退燒。

發燒溫度與病情嚴重程度亦非絕對呈正比關係,換言之,溫度愈高不等於病情愈重,以兩名孩子為例,假如一號孩子的發燒溫度較高,但他的精神狀況良好,能吃能喝,會叫會跳;而二號孩子發燒溫度雖較低,但精神卻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醫生會更擔心後者的病情。所以對比高燒症狀,父母們更應關注孩子的整體狀態。

另外,家長們應多留意孩子服藥後的發燒趨勢,假如孩子用藥後發燒症狀雖時退時發,但每次的發燒溫度卻持續下降,這就表明藥力逐漸生效,只是暫時未能令孩子的體溘降至正常水平,並非代表退燒藥沒有效用。同時,持續下降的發燒趨勢,亦顯示孩子的病情正在好轉,家長們不需過於焦慮「為何孩子仍然發燒?





資料來源: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認識發燒(1)

發燒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

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解釋,「發燒」是一種身體防禦的訊號,每當身體受到外來細菌或病毒感染時,便有機會導致發燒,因此發燒背後的成因很多,可能是喉嚨發炎所致,也有可能是因為上呼吸道感染,甚或隨細菌感染而來的尿道發炎亦有機會引起發燒症狀。

值得留意的是,不同疾病導致的發燒時間亦有長有短,以上呼吸道疾病的腺病毒感染為例,所引致的發燒症狀可持續六至七天,而腸病毒感染則可能是三至四天。因此,父母為孩子求醫診症時,應該要清楚了解子女的病因及發燒時間,避免因服藥後卻不能即時、完全退燒,以致慌忙地再次求醫。

高燒是否一定會「燒壞腦」?

相信不少父母在得悉子女發高燒後,心中都曾憂慮孩子「會不會燒壞腦」!其實在發燒的眾多病因當中,只有腦炎或腦膜炎感染所引致的高燒症狀,會有機會影響到患者將來的智力發展,亦即俗稱的「燒壞腦」,但並不意謂患有腦炎或腦膜炎的人一定就會「燒壞腦」,其實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係。

焗一身汗有助退燒?

照顧感冒發燒的孩子,家長難免想起一些似是而非的論點,比如裹着綿被或多穿幾件衣服,焗一身汗便好。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因為身體退燒時需要排汗降溫,帶走熱力,故此退燒往往伴隨着出汗,容易令人誤會出汗便能夠退燒,但真相並非因「出汗」而「退燒」,而是因「退燒」所以「出汗」,兩者的前因後果經常被混淆了,以致出現了「焗一身汗有助退燒」的說法。

那麼怎樣才是照顧發燒中孩子的正確方法? 陳欣永醫生表示,家長們應因應孩子的感受來調節身上衣物的多少,不能盲目相信所謂「出汗散熱」的作法。假如孩子已經嚷着身體很熱很燙,家長卻依舊不斷為他加添身上衣物,很有可能弄巧成拙,令孩子更為辛苦難受。所以家長應視乎患病子女的實際感受,來調節他們身上衣物的多寡。

.........


 





資料來源: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家長勿忽視兒童氣管敏感徵狀

本港兒童出現氣管敏感哮喘問題,時有所見。哮喘是一種慢性支氣管疾病,患者如接觸刺激氣管的物質,氣管會出現過敏反應,令氣管收窄並積聚濃痰,造成咳嗽或喘鳴等情況。若未有妥善處理,病情可令兒童的整體健康及生活質素帶來明顯影響。

常見的兒童氣管敏感及哮喘徵狀,包括因支氣管收縮而導致的持續或反覆咳嗽, ,當中尤以早上及晚間較明顯。若情況嚴重,更會出現氣喘及發出「嘻嘻」的喘鳴之聲;部份兒童雖無喘鳴,但經常出現呼吸不順及反覆咳嗽,特別是季節轉變或運動後更為嚴重。

哮喘可分為過敏性哮喘及內發性哮喘,而過敏性哮喘常見於兒童,大多數因受吸入性致敏原所影響,如塵埃蟎、寵物毛髮、花粉、霉菌等,部份亦與家族遺傳有關。要留意的是,雖然哮喘一般病發年齡約在四歲左右,但少部份嬰幼兒在一歲之前亦有機會出現以上問題,作為家長應時刻留意他們的健康狀況,若發現他們持續出現以上提及的各種徵狀,應儘早接受醫生進一步診斷。

部份家長對於子女確診患哮喘都會感到非常憂慮,但其實只要患者能依照醫生指示,適當地接受治療及用藥,如氣管擴張噴劑,或各類長期預防藥物如口服白三烯受體阻斷劑或吸入性類固醇等,並留心家居衛生,避免接觸致敏原,大多數病情都會受到良好控制。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


                                             


資料來源: 杏林新知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腸胃炎病毒肆虐 疫苗最有效預防

有一種病毒差不多所有孩子在五歲之前都會感染一次,是全球最常見引致兒童嚴重腸胃炎的原因,即使衛生條件良好,仍不能有效預防 — 這就是輪狀病毒。

注重清潔亦難以預防

輪狀病毒傳染度極高,因病毒的穩定性很高,存活時間亦很長,而且只需很少量病毒便可致病。即使使用清潔劑亦要很高濃度才可殺死它。它主要經口糞傳播,幼兒經雙手接觸帶菌的玩具和物件後,再將手放入口而染病。即使經常洗手,保持良好衛生環境,也未能完全預防。在興趣班、幼稚園等幼兒聚集的場所傳播亦為常見。現時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接受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輪狀病毒頑強,存活時間長!易傳播!

- 手部: 存活多小時
- 物件: 存活數日
- 糞便: 存活一星期

症狀勿輕視 脫水、器官衰竭、持續屙嘔

病毒會引致嚴重及持續的腹瀉及嘔吐,每天多達十至十五次,當中三份一幼童會高燒至39度,甚至嚴重脫水,可導致重要器官如腦部、心臟、腎臟等器官衰竭。每二十四名感染輪狀病毒的幼兒,便有一名需要留院治療,嚴重個案最常見於335個月大之嬰幼兒。但至今仍未有藥物治療,只能紓緩病徵,可見病毒對幼兒健康的損害實在不容輕視。

接種疫苗最有效

現時最有效預防感染的方法就是接受預防疫苗,及早讓幼兒產生免疫效果以預防因輪狀病毒引致的腸胃炎等症狀。現時有一種兩服劑量口服疫苗,六星期大便可開始為幼兒接種,以最少劑數及早發揮預防功效。疫苗可與「51」或「61」混合疫苗同時接種,方便快捷。

家長信箱

Q: BB不懂說話,如何知道孩子受到感染?

A: 感染輪狀病毒後,孩子首先會出現急性發燒及頻密嘔吐,然後腹瀉,瀉物呈水狀,也會腹部絞痛,有機會出現口乾舌燥、皮膚失去彈性、雙眼凹陷、手腳感刺痛等脫水症狀,此時家長應盡快向醫生求診。

Q: 輪狀病毒疫苗安全嗎?

A: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獲世衛建議列入國家疫苗接種計劃中,亦已獲超過100個國家註冊使用,家長可大為放心。

香港浸信會醫院駐院兒科專科 
陳欣永醫生


                                         



資料來源: Our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你所不知道的兒科二三事

「你會幫產婦接生嗎?」陳欣永和陳強杰醫生笑稱當了兒科醫生多年,偶爾還是遇上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接生工作不是我們做,但由寶寶呱呱落地一刻開始,所有健康問題已全盤交由兒科醫生負責。嚴格來說,我們是兒科及青少年科,零至十八歲都歸我們管。」


建立互信 有利診治

在公眾眼中的小事,都是父母的大事 — 掃風要怎樣做?打嗝有什麼原因?沒有便便怎麼辦?陳欣永醫生說:「試過凌晨三時收到一位家長來電,說她的寶寶打了三個噴嚏,很是擔心,令我哭笑不得。」

這些問題是否很笨?兩位同聲:「父母對孩子健康有任何疑問,都應向醫生查詢。」「一個十歲孩子發燒,或許吃了退燒藥就能痊癒,毋須求醫;但十個月大嬰兒發燒,不排除有腦膜炎或尿道炎。兒科醫生的責任之一是為家長釋疑,如果得到醫生的答案後就能放心,我們何樂而不為?而且兒科醫生也可跟家長建立互信關係,有利日後共同照料孩子的需要。」


看一次病 醫三個人

兒科醫生看病,除了孩子本身,還包括了孩子的父母。「醫生確定孩子的病沒有嚴重問題後,才能解除父母的不安。」陳強杰醫生稱除了治病,兒科醫生還要兼顧很多問題,其中一項便是提醒父母為子女預防疾病的侵擾。「以常見的肺炎球菌為例,兒童感染後有機會出現入侵性肺炎、敗血病或腦膜炎等,雖然可以抗生素治療,但抗藥性令治療困難重重,所以最好的預防方法是接種肺炎球菌疫苗。當中升級的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採用新的結合疫苗技術,可產生免疫記憶,兩歲或以上只須接種一針,為孩子帶來長效保護。」


建立團隊 全面照料

現在的孩子功課繁重,有時出現焦慮症狀,使家長手足無措。陳強杰醫生指:「兒科在心理病初步階段也可伸出援手,為家長提供應對方法。」至於自閉症、ADHD、讀寫障礙這些需長期跟進問題?陳欣永醫生說:「我們會憑專業知識聯繫相關的專業人士如心理學家、兒童精神科醫生及言語治療師等,在同一診所內建立全方位的醫療團隊,合力幫助孩子及其家庭,這亦是我們心目中理想的兒科治療模式。」

跟別的專科醫生相比,兒科醫生的處境相當溫馨,可以陪着孩子成長為青年人,既奇妙又感動。「很多母親懷第二胎時指明要找回我們。兒科從來都不是「小兒科」,參與整個家庭的身心健康,希望日後我們仍能跟家長保持互動、雙向的關係,家長能將我們當是朋友,攜手為孩子帶來健康愉快的人生。」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

                                                


資料來源: 親子王 Vol 316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一歲前按摩助發育 (下)

10個嬰兒按摩Dos & Don’ts

1. 宜洗澡後或睡前按摩,最好一氣呵成地完成。

2. 餵食後一小時才可按摩。

3. 每日按摩為時15至20分鐘。

4. 可用一個成人握手力度按摩BB手腳肌肉位置,但胸口、腹部等有內臟器官就要稍為減輕力度,力度均勻及動作純熟都很重要。

5. 避免按BB頭頂及眼部。

6. 按摩時不妨與BB對視及傾計或播放輕柔音樂,這亦有助BB放鬆,而且聽覺刺激,亦有助語言能力發展。

7. 按摩前家長應脫下飾物及手錶。

8. 寶寶脫衣後,室內宜保持和暖溫度。

9. 家長用安全、溫和的潤膚油在掌心搓熱後,再輕塗寶寶身上。

10 若寶寶開始表現抗拒或哭泣便應停止。



                                                 


資料來源:  Jessica Baby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一歲前按摩助發育 (上)

這次我們邀請到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Dr. Bosco Chan),為我們講解嬰兒按摩的好處,以及教授各位準媽媽的親子按摩法。Dr. Bosco Chan表示,嬰兒按摩已是一種源遠流長的醫療方法,其實早在自然分娩過程中,胎兒就接受了母親產道收縮這一特殊按摩。而皮膚更是人體接受外界刺激的最大感覺器官,亦是成長中最早發展完備的感官,因此,皮膚是嬰幼兒時間最重要的接收渠道。按摩能在嬰兒腦部發展的關鍵期給予腦細胞和神經系統適當的刺激,而且多重的感官刺激能促進嬰兒神經系統發育,從而促進生長及智慧發育;同時亦可舒緩各種嬰兒身體不適,例如便秘和肚風等。更重要的是能減低媽媽產後抑鬱風險,並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Dr. Chan指,許多專家多年的研究及臨床證明,給嬰兒進行按摩,有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增進食物消化和吸收,減少嬰兒哭鬧,改善睡眠質素;同時,按摩可以增強嬰兒與父母交流,幫助嬰兒獲得安全感,發展對父母的信任感。從心理學研究發現,有過嬰兒按摩經歷的人,在成長中較少出現攻擊性行為,他們普遍喜愛助人、合群。另有研究表明,按摩可以刺激大腦產生後葉催產素,幫助嬰兒及其父母得到平和安靜的感覺,既然有這麼多好處,各位父母都應該學習一套簡單的嬰兒按摩手法。

1. 頭部、面部
有助紓緩因出牙仔而帶來的牙肉不適,亦可令臉部肌肉放鬆。

做法:用大拇指在前額、嘴角等位置,往外推壓,下唇邊部位作一個劃笑容的動作,然後在人中位置,沿住上唇邊向下按。

2. 腋窩、手部
按手可以令肌肉結實,對將來手部發展及活動有幫助,而腋窩部份有較多淋巴,加以按摩可增強抵抗力。

做法:從上臂到手腕本回輕擠揑,並上下搓滾,面用手指輕搓BB手腕及手指,可舉起BB手臂,撫按腋窩下方部位數次,最後按腋下的淋巴結。

3. 胸部
可以強肺之餘,亦有助促進血液循環,促進心肺功能。

做法:雙手放在兩側肋骨,以心形動作向左右兩邊推撫。

4. 背部
同樣可以強化骨骼,令脊骨健康,同時可以讓BB學習自己支撐身體。對於只有三個月或以下的BB ,可讓他們學習自己抬頭。

做法:雙手平放在脊骨頂部,手掌的外側與成直角,雙手一先一後沿脊椎向下按摩至臀部,再回到肩部重新開始,來回重複按摩。

5. 腹部
BB經常會因飲奶而有肚風,按腹部可以消除肚風外,更可助長腸胃管道活動,釋放胰島素,令BB更易吸收食物的營養成分,同時亦可強化消化系統,令大便暢通,減低便秘的機會。

做法:以順時針方向在腹部打圈輕游滑。

6. 腿部
有助強化腳部的骨骼,增加柔軟度,對寶寶將來學行有很大幫助。

做法:可用一隻手托着腳踝,另由大腿至小上下循環輕輕按摩,但膝蓋內側同關節位則不宜按摩。最後用拇指按摩每根腳趾及腳跟。

                                    


資料來源:  Jessica Baby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勿輕視嬰幼兒屙嘔

                                            


腸胃炎腹瀉對一般人來說很普通,但發生於嬰幼兒則可能很危險。

輪狀病毒是全球引致兒童嚴重腸胃炎最常見的病因。差不多每名幼兒五歲前都曾感染輪狀病毒至少一次,當中更以兩歲或以下幼兒佔大多數。

輪狀病毒的潛伏期較短,一般少於48小時。患者先會出現急性發燒及嘔吐,三分一感染輪狀病毒的嬰幼兒會高燒至攝氏39度。

病情輕微者可能會水瀉數天,而嚴重個案會持續嘔吐及水瀉可多達每天十多二十次,腸胃炎徵狀可持續達七至八天,並會導致病童出現脫水、電解質失衡,因而引發相關併發症影響其他器官,最嚴重的情況更可導致死亡。

由於目前未有針對輪狀病毒的藥物,治療主要以紓緩症狀為主。

輪狀病毒傳染性高,即使有良好衞生環境也未能有效預防。可幸現在已有預防疫苗讓初生嬰兒接種,讓他們提早產生抗體對抗輪狀病毒,歐美澳等國家都已將輪狀病毒疫苗列入疫苗接種計劃。

由於疫苗設接種時限,家長宜於寶寶出生後兩個月內向醫護人員查詢。


陳欣永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都市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6大病徵 辨出川畸症

惡菌病毒肆虐,現代父母無不提高警覺,孩子稍有頭暈身㷫,便會立即求醫,以對症下藥。較常侵襲 5 歲以下幼童的川畸症,的確不得不防。

兒科專科醫生指出,川畸症一旦延誤治療,可致心臟動脈瘤或心肌梗塞,嚴重者更可奪命,家長宜了解病徵,提高警覺。

今年 4 歲的泳兒,3 個月前突然發高燒,伴有輕微的傷風感冒病徵。最初,泳兒母親以為她是患上感冒,不過女兒的高燒持續不退,兩眼開始變紅,身上亦長出紅疹,經醫生診斷下,確定她患上川畸症,需要立即入院治療。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表示,川畸症是一種發生在兒童身上的急性疾病,發病年齡多數於 5 歲以下,男女比例為 1.5:1,但成人亦有機會患上。簡單來理解,川畸症是一種綜合症,令患者全身各器官的血管發炎,引發炎症反應。

臨床病徵明顯

陳醫生續稱,川畸症有 6 大病徵,且臨床病徵也較為明顯。「第一,患者會持續高燒超過 5 天;第二,身體各處會出現紅疹;第三,眼結膜發炎,雙眼會變紅,但卻不像一般細菌感染的眼結膜炎般,眼睛會出現黏液或痕癢;第四,口腔黏膜發炎,較典型會出現的是士多啤梨舌,舌頭又紅又腫,又或是嘴唇發紅至乾燥裂開出血;第五,患者頸部的淋巴腫脹,直徑超過 1.5 厘米以上;最後就是手、腳掌會出現病變,例如腫大或脫皮。」

可致心臟動脈瘤

患者至少符合上述其中 5 項,便可診斷為川畸症。「泳兒求診時已經高燒超過 5 天,她亦出現了上述的 5 項症狀,透過驗血亦發現她的發炎指數升高,血小板增多,幸好她及早求醫,立即用藥治療,減低引起併發症的風險。」陳醫生表示,這 6 項病徵並不會同時出現,亦不會按次序出現,因此要仔細觀察,並進行化驗檢查來確診。

由於川畸症使體內大小器官的血管發炎,因此可以引致嚴重的併發症,最嚴重者莫過於是引發心臟病。陳醫生解釋,兒童心臟病的成因不多,但川畸症是其一。心臟血管持續發炎,可引致心肌炎、心包膜炎,甚至心臟動脈瘤等問題。倘若川畸症延誤了治療,除了可對心臟造成永久損害,困擾終生外,亦可引致急性心臟病,危害性命。臨床數字顯示,川畸症的死亡率約為 1%-2%

藥物雙管齊下

治療川畸症,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及服用阿士匹靈,前者主要用於迅速退燒及預防冠狀動脈病變;後者則有抗炎及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降低血管栓塞而引致心肌梗塞的情況。陳醫生表示︰「研究顯示,沒有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川畸症的,約有 20% 會出現冠狀動脈瘤。但若於病發 10 天內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則引致動脈瘤的機會可降至 5%。因此,及早判斷和盡快用藥治療,是預防併發症和後遺症的關鍵。」

成因不明無得防

泳兒用藥後情況便改善,燒也開始退了,幸好沒有影響心臟,現在她已完全康復。不過,究竟她為何會突然患上川畸症,卻始終是個謎。陳醫生表示,醫學上對川畸症仍沒有確定的病因,有部分人推斷跟感染有關,因為此症於冬天及初春病發較多;亦有人說跟基因相連,事關川畸症較常出現於日本、亞洲人身上,歐洲等地則較為罕見;也有研究認為川畸症是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但這些都只是推斷,至今仍未有明確的答案。換言之,可以說是無法預防,惟有對此症加深認識,及早作出適切的治療。

川畸症之由來


日本小兒科醫生川畸富教授於 1961 年發現首宗病例,患者除了發高燒,皮膚、結膜、口腔、頸部淋巴均出現病變。後來,出現類似的病例陸續增多,大部分患者均小於 5 歲。由於此症可引發嚴重心血管病變,危害性命,所以備受關注。由於是川畸富醫生首先發現,所以後來此症被稱為「川畸症」。

                                             


資料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