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家長勿忽視兒童氣管敏感徵狀

本港兒童出現氣管敏感哮喘問題,時有所見。哮喘是一種慢性支氣管疾病,患者如接觸刺激氣管的物質,氣管會出現過敏反應,令氣管收窄並積聚濃痰,造成咳嗽或喘鳴等情況。若未有妥善處理,病情可令兒童的整體健康及生活質素帶來明顯影響。

常見的兒童氣管敏感及哮喘徵狀,包括因支氣管收縮而導致的持續或反覆咳嗽, ,當中尤以早上及晚間較明顯。若情況嚴重,更會出現氣喘及發出「嘻嘻」的喘鳴之聲;部份兒童雖無喘鳴,但經常出現呼吸不順及反覆咳嗽,特別是季節轉變或運動後更為嚴重。

哮喘可分為過敏性哮喘及內發性哮喘,而過敏性哮喘常見於兒童,大多數因受吸入性致敏原所影響,如塵埃蟎、寵物毛髮、花粉、霉菌等,部份亦與家族遺傳有關。要留意的是,雖然哮喘一般病發年齡約在四歲左右,但少部份嬰幼兒在一歲之前亦有機會出現以上問題,作為家長應時刻留意他們的健康狀況,若發現他們持續出現以上提及的各種徵狀,應儘早接受醫生進一步診斷。

部份家長對於子女確診患哮喘都會感到非常憂慮,但其實只要患者能依照醫生指示,適當地接受治療及用藥,如氣管擴張噴劑,或各類長期預防藥物如口服白三烯受體阻斷劑或吸入性類固醇等,並留心家居衛生,避免接觸致敏原,大多數病情都會受到良好控制。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














資料來源: 杏林新知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腸胃炎病毒肆虐 疫苗最有效預防

有一種病毒差不多所有孩子在五歲之前都會感染一次,是全球最常見引致兒童嚴重腸胃炎的原因,即使衛生條件良好,仍不能有效預防 — 這就是輪狀病毒。

注重清潔亦難以預防


輪狀病毒傳染度極高,因病毒的穩定性很高,存活時間亦很長,而且只需很少量病毒便可致病。即使使用清潔劑亦要很高濃度才可殺死它。它主要經口糞傳播,幼兒經雙手接觸帶菌的玩具和物件後,再將手放入口而染病。即使經常洗手,保持良好衛生環境,也未能完全預防。在興趣班、幼稚園等幼兒聚集的場所傳播亦為常見。現時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接受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輪狀病毒頑強,存活時間長!易傳播!


- 手部: 存活多小時
- 物件: 存活數日
- 糞便: 存活一星期

症狀勿輕視 脫水、器官衰竭、持續屙嘔

病毒會引致嚴重及持續的腹瀉及嘔吐,每天多達十至十五次,當中三份一幼童會高燒至39度,甚至嚴重脫水,可導致重要器官如腦部、心臟、腎臟等器官衰竭。每二十四名感染輪狀病毒的幼兒,便有一名需要留院治療,嚴重個案最常見於3至35個月大之嬰幼兒。但至今仍未有藥物治療,只能紓緩病徵,可見病毒對幼兒健康的損害實在不容輕視。

接種疫苗最有效

現時最有效預防感染的方法就是接受預防疫苗,及早讓幼兒產生免疫效果以預防因輪狀病毒引致的腸胃炎等症狀。現時有一種兩服劑量口服疫苗,六星期大便可開始為幼兒接種,以最少劑數及早發揮預防功效。疫苗可與「5合1」或「6合1」混合疫苗同時接種,方便快捷。

家長信箱


Q: BB不懂說話,如何知道孩子受到感染?

A: 感染輪狀病毒後,孩子首先會出現急性發燒及頻密嘔吐,然後腹瀉,瀉物呈水狀,也會腹部絞痛,有機會出現口乾舌燥、皮膚失去彈性、雙眼凹陷、手腳感刺痛等脫水症狀,此時家長應盡快向醫生求診。

Q: 輪狀病毒疫苗安全嗎?

A: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獲世衛建議列入國家疫苗接種計劃中,亦已獲超過100個國家註冊使用,家長可大為放心。

香港浸信會醫院駐院兒科專科 陳欣永醫生












資料來源: Our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港B三個月大 多數斷母乳



餵哺母乳對BB及媽媽均有好處,但本港母乳餵哺率長期偏低。浸會醫院分析今年一月在該院產子的一百八十名本地媽媽,八成出院時餵哺母乳,但到嬰兒三個月大時,僅三成三媽媽仍以母乳餵BB。調查顯示,媽媽放棄主因是母乳不足,其次工作忙碌及嬰兒抗拒。有資深護士提醒媽媽要有耐性且勤餵哺,令嬰兒容易適應,並多吃含高蛋白及鈣質的湯水,確保乳汁充足。媽媽只要佩戴合適的胸圍,毋須害怕乳房下垂走樣。只要媽媽肯花心思,一定可以最好的母乳給BB

受訪的一百八十名本地媽媽中,一百四十四人出院時餵哺母乳。浸會醫院育嬰室護士其後以電話跟進訪問三次,分別在嬰兒七天大、十天大及三個月大時進行。

戴適當胸圍防乳房下垂
結果顯示,嬰兒七天大時,在一百二十名成功聯絡的媽媽中,一百一十二人餵哺母乳,餵哺率為九成三。在嬰兒約十天大時,聯絡到一百零五名媽媽,餵母乳人數減至一百人。待嬰兒三個月大時,可跟進的九十四名媽媽中,哺育母乳人數跌至只剩三十一人,餵哺率僅三成三。其中八人以純母乳餵哺,二十三人因工作或奶水不足,需使用奶粉。

調查指媽媽放棄母乳餵哺有三大原因。受訪六十三名媽媽中四成五表示奶水不足,三成八因上班後,工作太忙或工作環境缺乏餵哺母乳的設施。其餘原因與嬰兒抗拒、妊娠不適或患病有關。

該院育嬰室護士長陳慧雯解釋,婦女產後兩、三日才開始有乳汁分泌,俗稱「上奶」,她們不用過分憂慮奶水不足,應勤餵哺令嬰兒盡快適應。媽媽產後立即進補飲湯水反令乳房腫脹且僵硬,令嬰兒難以吸吮,應循序漸進進補及維持正常飲食,多吃高蛋白及鈣質的湯水,少吃動物肝臟。她又建議媽媽產後配戴合適胸圍,防乳房下垂;哺乳後若感到乳房腫脹及疼痛,可擠出過多乳汁及冷敷乳房。

育有兩名子女、任職診所護士的陳太產前已「刨書」,深知母乳餵哺好處多,出盡法寶餵人奶。但長女四年前出世時,十分抗拒吃人奶,「試過好多方法,泵出來用奶樽餵,又或混合奶粉,都係食好少」。現時半歲的細仔則接受吃人奶,反而不吃奶粉。陳太雖然工作忙,但堅持餵母乳。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兒童常見傳染病

兒童常見傳染病包括肺炎、腸胃炎及腦膜炎。嚴重肺炎可引致併發症,後果嚴重。傳染病的成因包括過濾性病毒及細菌感染,而當中抗生素治療可以用來對抗細菌,對於因過濾性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並沒有幫助。

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舉例,嚴重感染如肺炎球菌引起的發炎、肺積水或腦膜炎,需使用抗生素治療。「最近一名曾接種10價但還沒有接種13價疫苗的4歲小朋友因持續發燒咳嗽求診,入院檢查發現血液發炎指數CRP高逾500,肺部X光片顯示肺炎以及肺積水,需即時用藥處理,結果注射抗生素十多天才痊癒。及後於患者的痰液樣本驗出帶有19A血清型肺炎球菌,而只有13價疫苗才有保護。」

肺炎球菌入侵腦膜

肺炎球菌可以潛伏於正常兒童中,當小朋友抵抗力弱時便伺機攻擊人體,繼而引起入侵性感染。「數年前,曾有一名5歲女童,求診時高燒至40度,神智昏昏沉沉,家人表示一兩天前她曾劇烈頭痛,並有頸梗現象,醫生懷疑她感染腦膜炎,故即時安排入院。從血液及腦膜水化驗中確診女童感染入侵性肺炎球菌而引致敗血病及腦膜炎,尤幸經過21天靜脈抗生素治療後痊癒,反映感染肺炎球菌,病情可以很嚴重。」

而不同季節則會流行不同病毒,例如腸病毒可引致手足口病;腺病毒則會持續七天39-40度高燒,患者會因高燒而引致手腳冰冷、發斗、及有喉嚨發炎及眼紅等病徵,用藥可退燒但藥力過後又會再發燒。又如RSV呼吸道合胞病毒,對越年幼患者威脅便愈大。「曾有一名15天大的嬰兒感染此病毒,出現氣喘、氣促徵狀,且咳嗽時嘴唇變紫,最終需接受霧化治療,擴張收窄的氣管,並住院2星期。」RSV病毒目前並無預防疫苗,極早產嬰兒則除外,由於此類嬰兒感染RSV是會致命的,故現時會提議為這類早產嬰接種RSV疫苗。

濫用抗生素增抗藥可能


抗生素並非萬能,濫用更會令細菌如穿了避彈衣般無法消滅,出現抗藥可能,故並不建議胡亂處方。陳醫生舉例:「例如判斷是否感染肺炎,首先需靠臨床檢測,如有懷疑便需安排照肺部X光片,確診後便需處方抗生素。又例如甲型流感感染可處方特敏福治療,以減輕病徵及縮短發病期。」

過濾性病毒或細菌其實很常見,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曾有家長表示孩子一開學便容易生病。特別是當兩三歲的小朋友並沒有很強的衛生意識,一起玩耍時接觸飛沫的可能性較大。因此應避免直接對著別人咳嗽,或咳嗽時應盡量掩着嘴巴,並清潔雙手,從而減少直接或間接傳播病毒細菌的可能性。」陳醫生亦提醒,要避免小朋友感染傳染病,家長首要留意別讓小朋友揉眼睛,或將手放進嘴裏,有病則要帶口罩,並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













資料來源: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