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服藥後脫胎換骨 花兩年力追  過度活躍女生考入中大

一個經常考包尾、上課時愛印腳的學生,多會被歸納為懶的一群。18歲的謝樂宜從小背上「懶學生」這個罪名,卻無人發現原來她是因為過度活躍症及專注力失調作怪,幾乎在責罵聲中埋沒了天份。直至中四那年,謎底揭開,在藥物治療下,樂宜脫胎換骨,以兩年時間力追新高中課程,終在文憑試奪得兩科5**,成功考入中文大學,昨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頒發殘疾學生獎學金表揚。

其實樂宜小時候已出現病徵。她讀幼稚園時最高紀錄要8個小時才完成功課,小學時更要做到凌晨,「默書前一晚抄好多次,第二日都可以完全唔記得,做功課坐喺度一個鐘淨係拎起支筆。」在大埔一間Band1中學讀書的她,每年都徘徊全級最尾幾名,「老師成日鬧我懶、唔認真,我都覺得自己無藥可救。」

治療後首感功課的樂趣

中三那年,學校開始催谷學生應付文憑試,樂宜如臨大敵,上學時經常肚痛,甚至邊上課邊哭,家人始發現有問題,帶她看兒科,醫生隨即轉介她看兒童心理,中四時被診斷患有過度活躍症及專注力失調,「嗰刻好開心!原來唔係我嘅錯。」她開始服藥治療,笑言首次感受到功課的樂趣,「做數學題做到唔願起身」。

為追回進度,樂宜幾乎足不出戶溫習,終在文憑試考獲佳績,中文及中國文學均考獲最高的5**級,中史亦有5*級,去年入讀中文大學,修讀中國語言及文學。現時仍要服藥控制病情的她表示,希望出書分享自己的經歷,將來當老師弘揚中國文化之餘,更要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母冀學校加強辨識病童

樂宜的媽媽謝太昨陪女兒一同領獎,感動之餘亦有點自責,自覺耽誤了女兒的學習,「我哋唔識,老師又唔知,以為佢由細到大都係做功課做得慢。」謝太期望學校可以加強辨識過度活躍症學童,及早發現更多受病患影響的「懶學生」。尤德爵士紀念基金今年撥款672萬,獎勵約900名學生、在職人士及學徒。 


                                     





資料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325/18206763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及早發現罕有病 有助改善病情

溶小體儲積症是一種罕有病,病人因為基因突變,導致先天性新陳代謝異常,令身體缺乏某種酵素而導致細胞溶小體內儲積物質。當這些物質積存到某個水平,就會影響身體多個器官,如心臟、骨骼關節或神經系統等,甚至危害病人的性命。

       
溶小體儲積症共有四十多種病症,在香港以黏多醣症和龐貝氏症較常見,現時約有三十至四十名患者;其他病症還包括高雪氏症、法布瑞氏症等。現在大概有十多名溶小體儲積症病人在公立醫院接受「酵素替代療法」(EnzymeReplacementTherapy)。雖然患者人數不多,但社會大眾卻有必要認識這類病症,因為病症由基因突變引起,不能像地中海貧血一樣可透過婚前檢查來預計風險,如能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減慢壞物質積存速度,便可紓緩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質素。

       
酵素替代療法費用高昂,以黏多醣症為例,病人需每周進行藥物治療,加上徵狀遍及多個器官,需要不同專科的醫療團隊合作施予治療;而病者家屬的精神壓力亦相當沉重,故不論患者或家屬都亟需社會支援,若想進一步了解,可瀏覽病人互助支援組織網頁,如「香港黏多醣症暨罕有遺傳病互助小組」www.hk-mps.com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




                                                      





資料來源: 頭條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嬰兒染乙鏈日內可致命

零至一歲為嬰兒腦部發展黃金時期,腦部一旦受到感染,後果可大可小。腦膜炎初時沒有特別病徵,容易被家長忽略,若病情發展迅速,可於二十四小時內致命,就算及時接受治療,也有機會出現後遺症。有醫生引述個案,一名十五個月大的男嬰受腦膜炎影響,出現癲癇及發展遲緩等後遺症,估計將來要長期接受照顧。

該名十五個月大男嬰,因出現發燒、抽筋等情況,被家人送往醫院接受治療,後來證實感染由乙型鏈球菌引致的腦膜炎,由於腦細胞已受感染破壞,故出現癲癇及發展遲緩等後遺症,男嬰現時每天要服用多種藥物控制抽筋,而且無法正常坐立、頸椎無力、語言能力亦受影響,發展情況並不樂觀,估計將來要長期接受照顧。

引致入侵性腦膜炎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見圖)指出,腦膜炎雙球菌可導致入侵性腦膜炎,損害腦細胞,染上腦膜炎的首四至六小時,沒有特有病徵,其後會陸續出現其他病徵,包括腳痛、膚色異常,若病情發展迅速,可於二十四小時內致命。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數據,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死亡率高達一成,亦有一至二成患者,患上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致的腦膜炎後出現永久後遺症,包括智力發展障礙、耳聾、癲癇及其他神經疾病,陳醫生呼籲,無論是正常還是早產嬰兒,於出生後都應盡早注射預防疫苗,加強免疫系統能力。


 陳欣永醫生 兒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如何提升寶寶抵抗力

初生嬰兒離不開疫苗接種,究竟寶寶在不同階段應注射甚麼疫苗?自費疫苗又是否非打不可?日前由《健康創富》 雜誌主辦、賽諾菲安萬特有限公司贊助的「如何提升寶寶抵抗力」的專題講座,邀請了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註冊 公共衛生營養學家吳珮瑜小姐,講解疫苗資訊、餵哺母乳對加強寶寶抵抗力的重要性。

疫苗提供周全保護 減患病風險

疫苗接種是將疫苗以注射或口服方法注入身體,從而產生抗體抵禦病菌。根據衛生署的「兒童免疫接種計劃」,規定初生嬰兒至小學六年級的兒童,須接種十個疫苗項目以預防十種指定疾病,如結核病、乙型肝炎、小兒麻痺等。近年不少家長會自費帶孩子到私家診所接種,當中有四痘混合、五合一、六合一等不同的注射計劃,以「六合一混合預防疫苗」為例,其結合了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小兒麻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及乙型肝炎疫苗等六種疫苗,在提供周全的保護之餘,減少注射次數自然也減少孩子承受皮肉之苦的機會。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表示,孩子接種疫苗後產生不適反應的情況甚少,通常只會在打針傷口處出現紅腫,少於一成人會有發燒跡象。

家長應留意疫苗施打時間

0至1歲除了是寶寶腦部發展的黃金期外,亦是接種疫苗的關鍵時刻。當嬰兒開始能四處爬動探索時,容易暴露於外界細菌中,增加染病風險,故此愈早接種疫苗,愈早獲得多一層保障。以輪狀病毒為例,疫苗只能在六個月大前接種,必須把握接種時間。針對某些傳染性高及患病後具相當危險性的病症,陳欣永醫生列舉出幾款值得為孩子接種的自費疫苗,供家長們參考。

(一)    入侵性腦膜炎雙球菌疫苗

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死亡率高達10%,約二成的病癒者有耳聾、神經疾病甚至截肢的後遺症。該病的典型病徵為高燒、神智不清、出血性紅疹,一般會於感染後13至22小時出現,而且病情的惡化速度極快,假如未能及時治療,24小時內足以致命。疫苗方面,9至23個月嬰幼兒需注射兩劑,兩劑相隔三個月;兩歲或以上兒童接種一劑即可。

(二)    輪狀病毒疫苗

感染輪狀病毒患者會出現嘔吐及水狀腹瀉,亦有發燒和腹痛情況,症狀約持續三至八日。身體健康者患病後通常會自行痊癒,但須慎防因痾嘔過度出現的嚴重脫水。輪狀病毒屬於腸病毒一類,因此相關疫苗屬口服形式,分二至三劑,六週大的寶寶便可開始服用,但該疫苗只能在六個月大前服完。

(三)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屬病毒性肝炎,症狀為食慾不振、疲倦、噁心、嘔吐、腹瀉、黃疸等,也有可能全無症狀。一歲嬰兒便可打第一針,相隔六個月後再打第二針。

母乳餵哺 每日約8至14次

營養學家吳珮瑜小姐表示,母乳富含營養,是初生寶寶最理想的食物,不但有助消化及吸收,亦能增強嬰兒免疫力、減少過敏反應。每次餵哺時間應有30分鐘以上,由寶寶開始真正吸啜算起,惟大部分初生嬰兒都會吸啜一會兒,然後休息一會兒再吸啜,媽媽們應儘量堅持每次餵哺時間合共達30分鐘以上,一天以8至14次為佳,即大約每2至3小時餵哺一次。

一般而言,嬰兒六個月大後便可引入固體食物,媽媽們也可觀察嬰兒的行為表現,作為是否適合引入固體食物的指標,例如寶寶能否坐直(腦袋沒有傾側)及抬起頭、表現出渴望進食的表情、面對匙勺時會張開口、能夠拿起匙勺等等,以上跡象即表示寶寶開始有咀嚼的能力。剛開始時,固體食物應以稀爛少量為先,以米糊為例可考慮混入母乳,有助嬰兒適應接受新食物的味道。每次寶寶嘗試新食物時,應以一茶匙分量為宜,連續測試三天以上,用以觀察寶寶對該食物是否敏感。


 陳欣永醫生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