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6大病徵 辨出川畸症

惡菌病毒肆虐,現代父母無不提高警覺,孩子稍有頭暈身㷫,便會立即求醫,以對症下藥。較常侵襲 5 歲以下幼童的川畸症,的確不得不防。

兒科專科醫生指出,川畸症一旦延誤治療,可致心臟動脈瘤或心肌梗塞,嚴重者更可奪命,家長宜了解病徵,提高警覺。

今年 4 歲的泳兒,3 個月前突然發高燒,伴有輕微的傷風感冒病徵。最初,泳兒母親以為她是患上感冒,不過女兒的高燒持續不退,兩眼開始變紅,身上亦長出紅疹,經醫生診斷下,確定她患上川畸症,需要立即入院治療。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表示,川畸症是一種發生在兒童身上的急性疾病,發病年齡多數於 5 歲以下,男女比例為 1.5:1,但成人亦有機會患上。簡單來理解,川畸症是一種綜合症,令患者全身各器官的血管發炎,引發炎症反應。

臨床病徵明顯

陳醫生續稱,川畸症有 6 大病徵,且臨床病徵也較為明顯。「第一,患者會持續高燒超過 5 天;第二,身體各處會出現紅疹;第三,眼結膜發炎,雙眼會變紅,但卻不像一般細菌感染的眼結膜炎般,眼睛會出現黏液或痕癢;第四,口腔黏膜發炎,較典型會出現的是士多啤梨舌,舌頭又紅又腫,又或是嘴唇發紅至乾燥裂開出血;第五,患者頸部的淋巴腫脹,直徑超過 1.5 厘米以上;最後就是手、腳掌會出現病變,例如腫大或脫皮。」

可致心臟動脈瘤

患者至少符合上述其中 5 項,便可診斷為川畸症。「泳兒求診時已經高燒超過 5 天,她亦出現了上述的 5 項症狀,透過驗血亦發現她的發炎指數升高,血小板增多,幸好她及早求醫,立即用藥治療,減低引起併發症的風險。」陳醫生表示,這 6 項病徵並不會同時出現,亦不會按次序出現,因此要仔細觀察,並進行化驗檢查來確診。

由於川畸症使體內大小器官的血管發炎,因此可以引致嚴重的併發症,最嚴重者莫過於是引發心臟病。陳醫生解釋,兒童心臟病的成因不多,但川畸症是其一。心臟血管持續發炎,可引致心肌炎、心包膜炎,甚至心臟動脈瘤等問題。倘若川畸症延誤了治療,除了可對心臟造成永久損害,困擾終生外,亦可引致急性心臟病,危害性命。臨床數字顯示,川畸症的死亡率約為 1%-2%。

藥物雙管齊下

治療川畸症,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及服用阿士匹靈,前者主要用於迅速退燒及預防冠狀動脈病變;後者則有抗炎及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降低血管栓塞而引致心肌梗塞的情況。陳醫生表示︰「研究顯示,沒有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川畸症的,約有 20% 會出現冠狀動脈瘤。但若於病發 10 天內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則引致動脈瘤的機會可降至 5%。因此,及早判斷和盡快用藥治療,是預防併發症和後遺症的關鍵。」

成因不明無得防

泳兒用藥後情況便改善,燒也開始退了,幸好沒有影響心臟,現在她已完全康復。不過,究竟她為何會突然患上川畸症,卻始終是個謎。陳醫生表示,醫學上對川畸症仍沒有確定的病因,有部分人推斷跟感染有關,因為此症於冬天及初春病發較多;亦有人說跟基因相連,事關川畸症較常出現於日本、亞洲人身上,歐洲等地則較為罕見;也有研究認為川畸症是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但這些都只是推斷,至今仍未有明確的答案。換言之,可以說是無法預防,惟有對此症加深認識,及早作出適切的治療。

川畸症之由來


日本小兒科醫生川畸富教授於 1961 年發現首宗病例,患者除了發高燒,皮膚、結膜、口腔、頸部淋巴均出現病變。後來,出現類似的病例陸續增多,大部分患者均小於 5 歲。由於此症可引發嚴重心血管病變,危害性命,所以備受關注。由於是川畸富醫生首先發現,所以後來此症被稱為「川畸症」。





                                           


資料來源:  香港經濟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港B三個月大 多數斷母乳

餵哺母乳對BB及媽媽均有好處,但本港母乳餵哺率長期偏低。浸會醫院分析今年一月在該院產子的一百八十名本地媽媽,八成出院時餵哺母乳,但到嬰兒三個月大時,僅三成三媽媽仍以母乳餵BB。調查顯示,媽媽放棄主因是母乳不足,其次工作忙碌及嬰兒抗拒。有資深護士提醒媽媽要有耐性且勤餵哺,令嬰兒容易適應,並多吃含高蛋白及鈣質的湯水,確保乳汁充足。媽媽只要佩戴合適的胸圍,毋須害怕乳房下垂走樣。只要媽媽肯花心思,一定可以最好的母乳給BB。

受訪的一百八十名本地媽媽中,一百四十四人出院時餵哺母乳。浸會醫院育嬰室護士其後以電話跟進訪問三次,分別在嬰兒七天大、十天大及三個月大時進行。

戴適當胸圍防乳房下垂

結果顯示,嬰兒七天大時,在一百二十名成功聯絡的媽媽中,一百一十二人餵哺母乳,餵哺率為九成三。在嬰兒約十天大時,聯絡到一百零五名媽媽,餵母乳人數減至一百人。待嬰兒三個月大時,可跟進的九十四名媽媽中,哺育母乳人數跌至只剩三十一人,餵哺率僅三成三。其中八人以純母乳餵哺,二十三人因工作或奶水不足,需使用奶粉。

調查指媽媽放棄母乳餵哺有三大原因。受訪六十三名媽媽中四成五表示奶水不足,三成八因上班後,工作太忙或工作環境缺乏餵哺母乳的設施。其餘原因與嬰兒抗拒、妊娠不適或患病有關。

該院育嬰室護士長陳慧雯解釋,婦女產後兩、三日才開始有乳汁分泌,俗稱「上奶」,她們不用過分憂慮奶水不足,應勤餵哺令嬰兒盡快適應。媽媽產後立即進補飲湯水反令乳房腫脹且僵硬,令嬰兒難以吸吮,應循序漸進進補及維持正常飲食,多吃高蛋白及鈣質的湯水,少吃動物肝臟。她又建議媽媽產後配戴合適胸圍,防乳房下垂;哺乳後若感到乳房腫脹及疼痛,可擠出過多乳汁及冷敷乳房。

育有兩名子女、任職診所護士的陳太產前已「刨書」,深知母乳餵哺好處多,出盡法寶餵人奶。但長女四年前出世時,十分抗拒吃人奶,「試過好多方法,泵出來用奶樽餵,又或混合奶粉,都係食好少」。現時半歲的細仔則接受吃人奶,反而不吃奶粉。陳太雖然工作忙,但堅持餵母乳。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兒童常見傳染病

兒童常見傳染病包括肺炎、腸胃炎及腦膜炎。嚴重肺炎可引致併發症,後果嚴重。傳染病的成因包括過濾性病毒及細菌感染,而當中抗生素治療可以用來對抗細菌,對於因過濾性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並沒有幫助。

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舉例,嚴重感染如肺炎球菌引起的發炎、肺積水或腦膜炎,需使用抗生素治療。「最近一名曾接種10價但還沒有接種13價疫苗的4歲小朋友因持續發燒咳嗽求診,入院檢查發現血液發炎指數CRP高逾500,肺部X光片顯示肺炎以及肺積水,需即時用藥處理,結果注射抗生素十多天才痊癒。及後於患者的痰液樣本驗出帶有19A血清型肺炎球菌,而只有13價疫苗才有保護。」

肺炎球菌入侵腦膜

肺炎球菌可以潛伏於正常兒童中,當小朋友抵抗力弱時便伺機攻擊人體,繼而引起入侵性感染。「數年前,曾有一名5歲女童,求診時高燒至40度,神智昏昏沉沉,家人表示一兩天前她曾劇烈頭痛,並有頸梗現象,醫生懷疑她感染腦膜炎,故即時安排入院。從血液及腦膜水化驗中確診女童感染入侵性肺炎球菌而引致敗血病及腦膜炎,尤幸經過21天靜脈抗生素治療後痊癒,反映感染肺炎球菌,病情可以很嚴重。」

而不同季節則會流行不同病毒,例如腸病毒可引致手足口病;腺病毒則會持續七天39-40度高燒,患者會因高燒而引致手腳冰冷、發斗、及有喉嚨發炎及眼紅等病徵,用藥可退燒但藥力過後又會再發燒。又如RSV呼吸道合胞病毒,對越年幼患者威脅便愈大。「曾有一名15天大的嬰兒感染此病毒,出現氣喘、氣促徵狀,且咳嗽時嘴唇變紫,最終需接受霧化治療,擴張收窄的氣管,並住院2星期。」RSV病毒目前並無預防疫苗,極早產嬰兒則除外,由於此類嬰兒感染RSV是會致命的,故現時會提議為這類早產嬰接種RSV疫苗。

濫用抗生素增抗藥可能

抗生素並非萬能,濫用更會令細菌如穿了避彈衣般無法消滅,出現抗藥可能,故並不建議胡亂處方。陳醫生舉例:「例如判斷是否感染肺炎,首先需靠臨床檢測,如有懷疑便需安排照肺部X光片,確診後便需處方抗生素。又例如甲型流感感染可處方特敏福治療,以減輕病徵及縮短發病期。」

過濾性病毒或細菌其實很常見,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曾有家長表示孩子一開學便容易生病。特別是當兩三歲的小朋友並沒有很強的衛生意識,一起玩耍時接觸飛沫的可能性較大。因此應避免直接對著別人咳嗽,或咳嗽時應盡量掩着嘴巴,並清潔雙手,從而減少直接或間接傳播病毒細菌的可能性。」陳醫生亦提醒,要避免小朋友感染傳染病,家長首要留意別讓小朋友揉眼睛,或將手放進嘴裏,有病則要帶口罩,並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


                                               



資料來源: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兒童睡眠窒息症檢查及睡眠測試

兒童睡眠時出現鼻鼾的情況頗為常見,當中每一百個兒童就有十至十五個有持續性鼻鼾,但每四個有持續性鼻鼾的兒童之中,就有一個患有兒童睡眠窒息症。發病主要因為上呼吸道於睡眠時受阻,以至空氣不能順利通過呼吸管道而致窒息情況出現,一般常見於扁桃腺肥大、肥胖、下顎細、頸短及患有嚴重鼻敏感的兒童。患有睡眠窒息症的兒童有別於成年人,日間沒有明顯的睏睡情況。不過因為睡眠質素受影響而往往出現專注力缺乏,學習困難以及行為問題。若擔心孩子睡眠問題,可安排睡眠測試以判斷孩子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


晚間睡眠測試

晚間睡眠測試可以準確檢測兒童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以及其嚴重情況。任何歲數的兒童都可以接受此測試。兒童需要留院一晚,會在其頭部和身上接駁裝置,用以記錄腦電波、呼吸、心電圖及血氧飽和度等數據。測試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傷害。


 





資料來源: http://primecare.com.hk/sleep-apnea-treatment.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