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餵哺母乳




浸會醫院一項有關餵哺母乳的調查發現,當嬰兒只有七天大時,母乳餵哺率為九成三,但當嬰兒長至約三個月大時,母乳餵哺率便跌至三成三。有育嬰室護士長指,母親放棄餵哺母乳的主要原因是母乳不足以及需要工作,而壓力大及睡眠不足是導致母乳不足的原因之一,建議母親要放鬆心情及有充足睡眠。

浸會醫院育嬰室護士長陳慧雯姑娘表示,今年一月共有一百八十名本地孕婦於浸會醫院生產。院方於一月至四月期間,以電話形式訪問了當中一百二十名母親,結果顯示,當嬰兒七天大時,母乳餵哺率為九成三;嬰兒十天大時,母乳餵哺率為九成五,當嬰兒約三個月大時,母乳餵哺率則只有為三成三。

陳姑娘指,有四成四母親是由於母乳不足而放棄餵哺母乳,有三成八人則因為需要工作而放棄。「母親愈緊張,乳汁便會愈少,千萬不要操之過急。」她又指,母親餵奶時,每次只應餵一邊,並讓嬰兒吸吮約十五至二十分鐘以上,「人奶有分『前奶』及『後奶』,如交替地餵哺,嬰兒會把兩邊的『前奶』吸出來,但『後奶』是脂肪奶,對嬰兒生長好一點。」

浸會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中心駐院兒科顧問醫生陳欣永指,餵哺母乳可減少嬰兒日後患上中耳炎、腸胃及呼吸道疾病的風險,可助母親回復身形。




資料來源: 星島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認識發燒 (2)




沖凍水涼?退熱貼?敷冰袋?

沖凍水涼、用退熱貼或敷冰袋皆沒有實效,但在某程度上有助紓緩發燒症狀所帶來的不適。孩子發燒時,難免會感到身體發熱難耐,因此家長往往使用退熱貼、敷冰袋等方法,希望藉此減輕孩子的不適,但類似方法對高燒背後的疾病並無治癒效果。家長們亦須留意「沖凍水涼」會令皮下血管收縮,導致散熱效果減低,故此孩子發燒時以正常水溫洗澡,便可達到散熱效果。

留意患者精神狀態更要緊

兒科退燒藥大致可分為塞肛與口服兩種,家長可因應不同情況為子女選擇合適的藥物。塞肛藥屬油性質地,好處是容易吸收,見效較快,而藥效亦較長;如果孩子年紀特別小或有嘔吐症狀不易餵藥時,可選擇塞劑。在兒童熟睡時,使用塞腔形式的退燒藥可避免吵醒他們,惟家長須注意塞肛手法是否正確,確保藥物成功塞進肛門。口服藥則較為方便,沒有特別的服用技巧,但吸收速度較慢,見效需時較久。

陳欣永醫生表示,與發燒溫度相比,觀察兒童的整體狀態更為重要。當孩子出現高燒症狀時,父母往往十分擔憂緊張,總會有「為何服藥後仍不退燒?」的疑慮,甚至會懷疑是否藥物效力不彰。事實上,視乎不同疾病所引起的發燒症狀,其發燒的持續時間亦不一,有些更會屢退屢發,並非所有病症在服藥後就能迅速退燒。

發燒溫度與病情嚴重程度亦非絕對呈正比關係,換言之,溫度愈高不等於病情愈重,以兩名孩子為例,假如一號孩子的發燒溫度較高,但他的精神狀況良好,能吃能喝,會叫會跳;而二號孩子發燒溫度雖較低,但精神卻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醫生會更擔心後者的病情。所以對比高燒症狀,父母們更應關注孩子的整體狀態。

另外,家長們應多留意孩子服藥後的發燒趨勢,假如孩子用藥後發燒症狀雖時退時發,但每次的發燒溫度卻持續下降,這就表明藥力逐漸生效,只是暫時未能令孩子的體溘降至正常水平,並非代表退燒藥沒有效用。同時,持續下降的發燒趨勢,亦顯示孩子的病情正在好轉,家長們不需過於焦慮「為何孩子仍然發燒?」





資料來源: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

認識發燒(1)

發燒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

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解釋,「發燒」是一種身體防禦的訊號,每當身體受到外來細菌或病毒感染時,便有機會導致發燒,因此發燒背後的成因很多,可能是喉嚨發炎所致,也有可能是因為上呼吸道感染,甚或隨細菌感染而來的尿道發炎亦有機會引起發燒症狀。

值得留意的是,不同疾病導致的發燒時間亦有長有短,以上呼吸道疾病的腺病毒感染為例,所引致的發燒症狀可持續六至七天,而腸病毒感染則可能是三至四天。因此,父母為孩子求醫診症時,應該要清楚了解子女的病因及發燒時間,避免因服藥後卻不能即時、完全退燒,以致慌忙地再次求醫。

高燒是否一定會「燒壞腦」?

相信不少父母在得悉子女發高燒後,心中都曾憂慮孩子「會不會燒壞腦」!其實在發燒的眾多病因當中,只有腦炎或腦膜炎感染所引致的高燒症狀,會有機會影響到患者將來的智力發展,亦即俗稱的「燒壞腦」,但並不意謂患有腦炎或腦膜炎的人一定就會「燒壞腦」,其實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係。

焗一身汗有助退燒?

照顧感冒發燒的孩子,家長難免想起一些似是而非的論點,比如裹着綿被或多穿幾件衣服,焗一身汗便好。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因為身體退燒時需要排汗降溫,帶走熱力,故此退燒往往伴隨着出汗,容易令人誤會出汗便能夠退燒,但真相並非因「出汗」而「退燒」,而是因「退燒」所以「出汗」,兩者的前因後果經常被混淆了,以致出現了「焗一身汗有助退燒」的說法。

那麼怎樣才是照顧發燒中孩子的正確方法? 陳欣永醫生表示,家長們應因應孩子的感受來調節身上衣物的多少,不能盲目相信所謂「出汗散熱」的作法。假如孩子已經嚷着身體很熱很燙,家長卻依舊不斷為他加添身上衣物,很有可能弄巧成拙,令孩子更為辛苦難受。所以家長應視乎患病子女的實際感受,來調節他們身上衣物的多寡。

.........續








資料來源: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家長勿忽視兒童氣管敏感徵狀

本港兒童出現氣管敏感哮喘問題,時有所見。哮喘是一種慢性支氣管疾病,患者如接觸刺激氣管的物質,氣管會出現過敏反應,令氣管收窄並積聚濃痰,造成咳嗽或喘鳴等情況。若未有妥善處理,病情可令兒童的整體健康及生活質素帶來明顯影響。

常見的兒童氣管敏感及哮喘徵狀,包括因支氣管收縮而導致的持續或反覆咳嗽, ,當中尤以早上及晚間較明顯。若情況嚴重,更會出現氣喘及發出「嘻嘻」的喘鳴之聲;部份兒童雖無喘鳴,但經常出現呼吸不順及反覆咳嗽,特別是季節轉變或運動後更為嚴重。

哮喘可分為過敏性哮喘及內發性哮喘,而過敏性哮喘常見於兒童,大多數因受吸入性致敏原所影響,如塵埃蟎、寵物毛髮、花粉、霉菌等,部份亦與家族遺傳有關。要留意的是,雖然哮喘一般病發年齡約在四歲左右,但少部份嬰幼兒在一歲之前亦有機會出現以上問題,作為家長應時刻留意他們的健康狀況,若發現他們持續出現以上提及的各種徵狀,應儘早接受醫生進一步診斷。

部份家長對於子女確診患哮喘都會感到非常憂慮,但其實只要患者能依照醫生指示,適當地接受治療及用藥,如氣管擴張噴劑,或各類長期預防藥物如口服白三烯受體阻斷劑或吸入性類固醇等,並留心家居衛生,避免接觸致敏原,大多數病情都會受到良好控制。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




                                           


資料來源: 杏林新知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