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增強免疫力的靈丹妙藥?

增強免疫力的靈丹妙藥?

現時正值流感高峰期,作為兒科醫生除了時常被家長詢問應否接種流感疫苗外,家長往往會追問有否增加免疫力的靈丹妙藥可供介紹。現時仍未有任何實質醫學證據證明有效的提高免疫力的藥物存在。

但事實上呼吸道疾病,如流行性感冒,大多數經飛沫傳染,而當幼童上學或常到人多擠迫的地方如遊樂場,或會所內的波波池玩耍便會較易受感染。因此若父母希望子女減少染病,重點應放在加強預防感染的措施。家長應教導子女經常洗手的習慣,出來時備用消毒紙巾或洗手液,而且要時常提點幼童避免搓眼睛、鼻子或經常咬手指、用手拿食物等習慣。同時亦應考慮為子女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以便產生足夠抗體對抗流感。

陳欣永醫生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1232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7月19日 星期四

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 由親子按摩開始

嬰兒按摩是一種源遠流長的醫療方法,其實早在自然分娩過程中,胎兒就接受了母親產道收縮這一特殊按摩。而皮膚更是人體接受外界刺激的最大感覺器官,亦是成長中最早發展完備的感官,因此,皮膚是嬰幼兒時間最重要的接收渠道。按摩能在嬰兒腦部發展的關鍵期給予腦細胞和神經系統適當的刺激,而且多重感官的刺激能促進嬰兒神經系統發育,從而促進生長及智慧發育;同時亦可舒緩嬰兒各種身體不適,例如便秘和肚風等。更重要的是能減低媽媽產後抑鬱風險,並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1歲前適當按摩 促進感官發展

 許多專家多年的研究及臨床證明,給嬰兒進行按摩,有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增進食物及消化和吸收,減少嬰兒哭鬧,改善睡眠質素;同時,按摩可以增強嬰兒與父母交流,幫助嬰兒獲得安全感,發展對父母的信任感。心理學研究發現,有過嬰兒期按摩經歷的人,在成長中較少出現攻擊性行為,他們普遍喜愛助人、合群。另有研究表明,按摩可以刺激大腦產生後葉催產素,幫助嬰兒及其父母得到平和安靜的感覺。

嬰兒按摩速成四式

1.腿部 - 強化骨骼
 可用一隻手托着腳踝,另一隻手由大腿至小腿上下循環輕輕按摩,但膝蓋內側同關節位則不宜按摩。最後用拇指按摩每根腳趾及腳跟。
好處:有助強化腳部的骨骼,增加柔軟度,對寶寶將來學行有很大幫助。

2.腹部 - 幫助消化

以順時針方向在腹部打圈輕輕游滑。
好處:寶寶經常會因飲奶而有肚風,按腹部可以消除肚風外,更可助長腸胃管道活動,釋放胰島素,令寶寶更易吸收食物的營養成分。同時亦可強化消化系統,令大便暢通,減低便秘的機會。

3.頭及面部 - 舒緩面部肌肉及牙肉不適

用大拇指在從前額、嘴角等位置,往外推壓,下唇邊部位作一個劃笑容的動作,然後在人中位置,沿住上唇邊向下按。
好處:有助舒緩因出牙仔而帶來的牙肉不適,亦可令臉部肌肉放鬆。

4.背部 –

 促進脊骨健康
雙手平放在脊骨頂部,手掌的外側與脊骨成直角,雙手一先一後沿脊椎向下按摩至臀部,再回到肩部重新開始,來回重複按摩。
好處:同樣可以強化骨骼,令脊骨健康,同時可以讓寶寶學習自己支撐身體。對於只有三個月或以下的寶寶,可讓他們學習自己抬頭。



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

                                     





資料來源: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1232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飲湯水進補無助增乳汁 四成母乳不足棄餵哺

  


不少媽媽生育後立即喝湯水進補,以增母乳量,亦有人「大吃大喝」,務求讓嬰兒從母乳攝取更多營養。但有兒科專家表示,此舉不但無助嬰兒吸收,更會「弄巧成拙」令媽媽出現乳脹、母乳不足問題。

浸信會醫院受訪120名以母乳餵哺的媽媽,跟進她們在餵哺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結果發現逾六成半媽媽在嬰兒3個月大時放棄餵哺,主要因為母乳不足(44%)、需要工作或因工作地方缺乏餵哺母乳的設施(38.1%),及嬰兒抗拒(3.2%)。

浸信會醫院育嬰室護士長陳慧雯指出,媽媽心情緊張會影響乳汁正常分泌,建議她們保持輕鬆心情。她又表示,不少媽媽對母乳餵哺知識存在謬誤,以為「產後應立即多喝湯水」、「乳脹時應頻密泵奶,減輕腫痛」、「患病時應停止餵哺」等有助餵哺。她解釋,誤解會令她們在餵哺過程中遇到更大困難,甚至使其卻步。

至於嬰兒常見的面黃問題(黃疸),駐兒童及青少年科中心兒科顧問醫生陳欣永解釋,主要因為嬰兒肝臟發育未成熟,未能迅速處理血液中的膽紅素,導致皮膚偏黃,但約一、兩個月便會退黃。他亦指出,母乳中某些成分,令進食母乳的嬰兒延長面黃出現的時間,但無其他影響,故媽媽可安心繼續餵哺母乳。


世衛建議餵母乳至2歲

母乳作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出生的頭一個小時裡就開始母乳餵養,並以純母乳餵哺直至嬰兒6個月大,期後可附加適當食物及繼續餵哺母乳至2歲或更長時間。

餵哺母乳三大常見誤解

產後立即多喝湯水及進食以增乳汁分泌及營養?
不正確。多喝湯水乳房繃緊,令嬰兒難以吸吮,建議媽媽每天只需多吃300至500卡路里的食物。

乳脹時應頻密泵奶,減輕乳房腫痛?
不正確。不停泵奶會使身體以為嬰兒食量增加,會令乳脹情況加劇,造成惡性循環。

患病服藥時應停止餵哺母乳?
除非病情嚴重,否則一般感冒或流感透過乳汁傳播的機會很微,毋須於服藥時停止餵哺母乳。






資料來源: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114352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潮流興資優

資優,是與生俱來,抑或可以後天培育,坊間眾說紛紜。為免埋沒孩子「天分」,不少家長都急於尋求評估方法。香港浸信會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中心陳欣永醫生指出,現時社會上還沒有統一的觀點來介定資優,但一般會採用「香港韋氏測試兒童智力量表」作指標,高過130分便屬資優。「不過界定資優不應只隻眼智力,還要睇其他方面。例如小朋友在音樂、藝術或文學方面有天份,單靠評估智力無法反映。」




過度催谷有礙全面發展


資優評估年齡一般為5至15歲,太早做未必準確。陳醫生強調評估並非必須,更見過不少資優個案因催谷過度引發情緒問題,須接受心理輔導。


他表示家長若發現孩子有特殊天份,毋須急於做評估,只要花多點時間加以培訓,對發揮潛能更有幫助。「但注意兒童發展講求全面,在學習、作息、玩樂及社交方面必須取得平衡。因為小朋友幾叻都好,活得開心健康才最重要。」


           
                                             




 資料來源: Next Ma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