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如何提升寶寶抵抗力

初生嬰兒離不開疫苗接種,究竟寶寶在不同階段應注射甚麼疫苗?自費疫苗又是否非打不可?日前由《健康創富》 雜誌主辦、賽諾菲安萬特有限公司贊助的「如何提升寶寶抵抗力」的專題講座,邀請了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註冊 公共衛生營養學家吳珮瑜小姐,講解疫苗資訊、餵哺母乳對加強寶寶抵抗力的重要性。

疫苗提供周全保護 減患病風險

疫苗接種是將疫苗以注射或口服方法注入身體,從而產生抗體抵禦病菌。根據衛生署的「兒童免疫接種計劃」,規定初生嬰兒至小學六年級的兒童,須接種十個疫苗項目以預防十種指定疾病,如結核病、乙型肝炎、小兒麻痺等。近年不少家長會自費帶孩子到私家診所接種,當中有四痘混合、五合一、六合一等不同的注射計劃,以「六合一混合預防疫苗」為例,其結合了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小兒麻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及乙型肝炎疫苗等六種疫苗,在提供周全的保護之餘,減少注射次數自然也減少孩子承受皮肉之苦的機會。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表示,孩子接種疫苗後產生不適反應的情況甚少,通常只會在打針傷口處出現紅腫,少於一成人會有發燒跡象。

家長應留意疫苗施打時間

0至1歲除了是寶寶腦部發展的黃金期外,亦是接種疫苗的關鍵時刻。當嬰兒開始能四處爬動探索時,容易暴露於外界細菌中,增加染病風險,故此愈早接種疫苗,愈早獲得多一層保障。以輪狀病毒為例,疫苗只能在六個月大前接種,必須把握接種時間。針對某些傳染性高及患病後具相當危險性的病症,陳欣永醫生列舉出幾款值得為孩子接種的自費疫苗,供家長們參考。

(一)    入侵性腦膜炎雙球菌疫苗

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死亡率高達10%,約二成的病癒者有耳聾、神經疾病甚至截肢的後遺症。該病的典型病徵為高燒、神智不清、出血性紅疹,一般會於感染後13至22小時出現,而且病情的惡化速度極快,假如未能及時治療,24小時內足以致命。疫苗方面,9至23個月嬰幼兒需注射兩劑,兩劑相隔三個月;兩歲或以上兒童接種一劑即可。

(二)    輪狀病毒疫苗

感染輪狀病毒患者會出現嘔吐及水狀腹瀉,亦有發燒和腹痛情況,症狀約持續三至八日。身體健康者患病後通常會自行痊癒,但須慎防因痾嘔過度出現的嚴重脫水。輪狀病毒屬於腸病毒一類,因此相關疫苗屬口服形式,分二至三劑,六週大的寶寶便可開始服用,但該疫苗只能在六個月大前服完。

(三)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屬病毒性肝炎,症狀為食慾不振、疲倦、噁心、嘔吐、腹瀉、黃疸等,也有可能全無症狀。一歲嬰兒便可打第一針,相隔六個月後再打第二針。

母乳餵哺 每日約8至14次

營養學家吳珮瑜小姐表示,母乳富含營養,是初生寶寶最理想的食物,不但有助消化及吸收,亦能增強嬰兒免疫力、減少過敏反應。每次餵哺時間應有30分鐘以上,由寶寶開始真正吸啜算起,惟大部分初生嬰兒都會吸啜一會兒,然後休息一會兒再吸啜,媽媽們應儘量堅持每次餵哺時間合共達30分鐘以上,一天以8至14次為佳,即大約每2至3小時餵哺一次。

一般而言,嬰兒六個月大後便可引入固體食物,媽媽們也可觀察嬰兒的行為表現,作為是否適合引入固體食物的指標,例如寶寶能否坐直(腦袋沒有傾側)及抬起頭、表現出渴望進食的表情、面對匙勺時會張開口、能夠拿起匙勺等等,以上跡象即表示寶寶開始有咀嚼的能力。剛開始時,固體食物應以稀爛少量為先,以米糊為例可考慮混入母乳,有助嬰兒適應接受新食物的味道。每次寶寶嘗試新食物時,應以一茶匙分量為宜,連續測試三天以上,用以觀察寶寶對該食物是否敏感。


 陳欣永醫生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談孕育健康寶寶秘訣






照顧初生寶寶對新手爸媽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在育兒路上總有許多的疑問和擔憂。作為兩個孩子之父的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深明父母在照顧孩子日常中所要面對的狀況問題。他的專業醫學知識加上自身實戰經驗分享能讓準父母以及新手爸媽們更了解寶寶身體健康發展化解育兒上的疑慮與不安。

新手爸媽在育兒上所經歷過的陳欣永醫生也身同感受每天都在拆解不少父 母的提問。「曾於深夜凌晨三點收到一位媽媽的電話信息問寶寶剛打了三個噴嚏怎麼辦?這些細微狀況對新手爸媽來說卻是大事。作為兒科醫生又是兩個孩子 (兒子八歲、女兒六歲)的爸爸希望能從日常生活中與各位父母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他的新書《孕育健康BB!醫生爸爸100個育兒你問我答》從醫學知識及自身經驗的角度集結了100條常見的懷孕前後疑問。早前他在產前講座上亦為準父母們講解初生兒健康知識。現歸納一些重點答問與大家分享。

Q:寶寶剛出生就會有黃疸症?
A:大多數寶寶在出生後三天會出現生理性黃疸這是很常見的情況。成因是由於初生兒的肝臟發育未完全成熟而且體內的膽紅素含量比成年人略高。寶寶在出生後第四至六天是最高量時期; 第七日或以後黃疸量便會逐漸下降大部分病例都須接受照光治療(俗稱照燈)。若寶寶在出世後二十四小時內出現黃疸症或是三個星期內黃疸病徵仍持續不退均屬不正常的情況。我們最憂慮的是可能患上病理性黄疸出現膽小管閉塞情況。 此時需要抽血檢驗直接膽紅素含量以反映寶寶的肝臟功能基本狀況。

Q:如何得知寶寶是否吃得飽?
A:可從兩個客觀因素來判斷。()小便次數。一般初生兒是每吃一頓就小便一 次一日大約尿濕五至六塊尿片。如果小便不足或是小便呈橙色都是因吃奶不夠而出現缺水情況。()體重變化。寶寶出生後三至四天會有輕微的生理性體重下降(俗稱「收水」) 體重會較出生時輕710%。若然體重減輕多於10%反映出現缺水情況。

Q:何解寶寶常被蚊咬至紅腫?
A:很多父母都誤以為嬰兒「胎毒」是蚊叮情況。其實胎毒是初生兒常見的皮疹現象,尤見於寶寶出生後首兩星期,在面頰、身軀和手腳等部位出現一顆白色粒狀,周圍被紅斑包圍着。症狀時而出現,時而減腿,通常在兩星期後便會自然消失。

Q:寶寶兩天沒大便怎麼辦?
A:由於初生兒的腸胃機能需要時間適應,三天沒有大便,期間會不停放臭屁,這是正常現象,父母們不用過分擔心。只要寶寶的肚子看起來不是過分鼓脹,便沒問題了。如果約七天內都沒有大便,才需要為寶寶放大便。



 資料來源:<孕育健康BB!醫生爸爸100個育兒你問我答>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自閉症的最新診斷準則 「自閉症譜系障礙」

一直以來自閉症被視為一種長期及廣泛性的發展障礙,患病的兒童在社交能力及語言溝通互動,以及認知和適應功能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障礙,患者往往因重複、固執性的行為及狹窄興趣而引起各種情緒及行為問題。


過去多年來對於自閉症的診斷一向按照世界衛生組織ICD-10和美國精神醫學會 DSM-IV所採用的三大特徵作為準則,包括社交人際互動、語言溝通和固執及興趣狹隘方面出現問題。每一種特徵各列出四個行為準則,以按照符合準則的多少及類別作出自閉症的診斷。當中包括兒童自閉症(Childhood Autism)、亞斯柏格症(Asperger’s Syndrome)、待分類的廣泛發展障礙症(PDDNOS)或非典型自閉症(Atypical Autism)。


一直以來診斷自閉症的準則十分清楚,但對於診斷亞士保加症或待分類的廣泛發展障礙症的準則則較為寬鬆,症狀數目亦較少,在實際診斷使用時準則略欠清楚。從其他研究自閉症和亞士保加症異同的報告中亦發現兩者並無實質差異,只有在語言能力及智能方面有量的差異。因此研究者認為實證資料並不能支持自閉症分類的可靠性,以至出現新的診斷準則,將所有自閉症患者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ASD)。


對自閉症的最新診斷準則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於2013年中推出,是美國及多個國家的精神科醫生及心理學家最常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而世界衛生組織相對應的ICD-11也已在最後討論階段。當中的差異及影響包括:


在最新的診斷守則下,自閉症,亞氏保加症,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將一併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


診斷準則由原來的「人際社交互動障礙」、「語言溝通障礙」、「狹窄興趣及重複的行為」三大類,變更為「社會溝通和社會互動」及「狹窄反覆固定的行為和興趣」兩大類。原來的「語言對答及語意使用困難」,及「非口語溝通的缺陷」更改到第一類別,及將「怪異的模仿式說話」和「固定的表達方式」改到第二類別中。


對於以前被診斷為亞斯柏格症,或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的病人,不會因為最新的診斷準則而失去特殊教育及身心障礙福利的服務,亦無特別需要因最新的診斷準則再作評估及診斷。


DSM-V同時出現一個新的診斷「社會(語用)溝通障礙〔Social(Pragmatic)〕Communication Disorder」。但凡符合第一類別「社會溝通和社會互動」的病徵而欠缺第二類別「狹窄反覆固定的行為和興趣」的徵狀均會被診斷為此類。


「自閉症譜系障礙」 最新的轉變及發展


診斷條件:(1)社交溝通及人際關係的障礙;(2)重複性的行為及興趣狹窄。

三項必須要有的徵狀:(1)人際交往的障礙;(2)社交溝通的障礙;(3)各種人際關係及社交遊戲的障礙。

四項中必須有的兩項徵狀:(1)重複的肌肉活動,如使用物件及對話;(2)對規律及流程有特定的堅持;(3)興趣狹窄而強烈;(4)感知過敏或過弱,或對某些感覺特別有興趣,如痛楚、溫度、光線、聲音等。

嚴重程度指標:(1)需要支援;(2)需要大量的支援;(3)需要非常大量的支援。

儘管最新的診斷準則跟以往不同,若家長懷疑子女在社交或言語溝通出現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儘快接受診斷評估,從而讓患病的子女及早接受密集式的行為治療以達到最佳成果。


 陳欣永醫生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疫苗知識

究竟BB要打咩針?

蘇小姐是兩歲囡囡之母,現正懷第二胎。囡囡四個月大就到私家診所注射疫苗。「現在的疫苗選擇很多,初時也覺得混亂。後來從網上討論區和嬰兒展的攤位得知,市面上有很多疫苗是政府沒有提供的。為了令囡囡得到更好的保護,於是就去私家診所打針。」

她選擇的疫苗主要包括五合一和六合一疫苗,原因是可以令囡囡「捱少幾針」;另外也選擇了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和輪狀病毒疫苗。「其實我都不太清楚這兩種病有什麼病徵,或者對囡囡有什麼影響,不過見大家都話有用就去打!至於其他政府沒有包括的疫苗,我都不知道該不該打。」

為孩子提供健康院以外的保障

現在的疫苗種類眾多,家長往往覺得「針多眼亂」,像蘇小姐般不知該打什麼針的問題十分常見。要衡量值不值得打某種疫苗,我建議的原則是:當小朋友患上原本有疫苗可預防的傳染病,其後果家長可不可以承受?

當選擇接種什麼疫苗時,其實不應只着眼於本地的情況。現在小朋友的活動範圍漸趨國際化,除了旅遊、探親外,還有很多到外國留學或遊學的機會。加上現在中港關係日漸密切,不少疫苗在內地已經規定兒童要接種,本港兒童如不接種的話,一旦爆發就會較為「蝕底」。

政府沒有提供的疫苗有不少,如:輪狀病毒、乙型流感嗜血桿菌、腦膜炎雙球菌、日本腦炎等。輪狀病毒會令孩子上吐下瀉,臨床也曾見過孩子中招入院後家長才得知有疫苗可預防,後悔不迭。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會引起腦膜炎,已包含在六合一及五合一當中,亦可單獨注射。

腦膜炎雙球菌(內地稱流腦)及日本腦炎(內地稱乙腦)疫苗在內地則已經納入常規注射長達數年,但本港疫苗計劃並沒有包括在內。前者會引起腦膜炎,可怕之處是受感染後有機會出現敗血症、智力永久受損、失聰,甚至於廿四小時內死亡。為孩子健康着想,此疫苗值得注射。日本腦炎由庫蚊傳播,但此病沒有有效治療的藥物,一旦受感染會影響腦神經系統,智力和行動能力都有機會永久受損,此疫苗也需要優先考慮注射。

陳欣永醫生 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Baby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