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寶寶進食副食後 流口水情況會加劇




其實流口水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父母會發現約三、四個月大的嬰兒開始經常流口水這主要是由於口腔內的口水腺體包括舌下腺、頷下腺以及腮腺等發育漸趨成熟分泌口水液亦相對增多。而且嬰兒進入口腔期對外在事物開始感興趣而時常吸吮手指或放東西入嘴巴口水腺體會因受刺激而分泌更多口水此情況當寶寶開始進食副食後會更為加劇因為寶寶正是從「吸吮」進而發展至「咀嚼及吞嚥」的另一個階段口腔肌肉控制及協調性還有待學習口水因而會不斷流出加上大多數嬰兒牙齒約六至八個月時長出口腔只會更受 刺激而分泌更多口水。

一般而言流口水的情況會隨着年齡增長相對減少特別是一歲後寶寶大部分時間會由在地上爬行活動轉為進行較多站立、走路等大肌肉活動流口水情況會明顯減少但偶然在進行較靜態的活動如看書、堆積木、玩煮飯仔等模仿遊戲時仍然會有流口水的情況但這類狀況兩歲後便較少出現若情況持續便要考慮有否其他因素影響。

孩子兩歲還不停流口水正常嗎?

平日不難注意到不少嬰幼兒會整天掛着口水巾爬來爬去並不斷流口水。有些父母帶着寶寶出外時甚至會準備不下10條以上的口水巾替換。可以想像得到嬰兒流口水的情況有多常見。但究竟孩子多大還流口水是有問題?何時才需要正視及擔心?當中的原因是甚麼?

口腔張力較弱、感覺較遲緩是兩歲後仍流口水主因較為常見的包括口腔張力較弱以致吞嚥口水的能力、效率受影響特別是患有發展遲緩的小朋友舌頭、嘴唇以及下巴肌肉力量不足較容易有流口水的情況。此外假若口腔感覺相對較遲鈍敏感度過低的話便不容易刺激吞嚥條件反射亦難於察覺口水不斷流出口腔外或感覺到周邊皮膚濕滑。另外孩子習慣性張開嘴巴及較遲出牙也是引致持續流口水的原因。

流口水除容易引起皮膚過敏或濕疹外大多數兩歲大的小朋友皆會參與不同的興趣班幼兒班不停流口水除引起衛生問題外也有可能引致父母尷尬或其他相關的社交問題。因此假若流口水問題持續建議家長帶孩子接受言語治療師評估以檢查口腔肌肉張力及吞嚥能力並接受適當的治療目標包括增強口腔肌肉動作及協調能力以配合處理口水及吞嚥動作。

有這個問題的幼兒適宜儘早戒掉奶嘴及奶瓶改用吸管杯飲奶及飲水。父母要避免將食物切得太碎太小應訓練孩子多吃需要咀嚼的食物如肉類、多纖維質的食物等以刺激幼兒運用舌頭及增加控制口水的能力。另外父母可以多跟孩子玩一些強化口部肌肉的遊戲如吹泡泡、玩親吻遊戲或將果醬塗在幼兒嘴唇附近讓他們伸舌頭舔果醬同時可以讓孩子吃些稍微有點冰冷或酸味的食物以使嘴巴肌肉因受刺激而緊閉藉此訓練張力。父母亦應多提醒孩子緊閉嘴巴避免經常張著嘴亦要幫幼兒保持嘴巴附近皮膚乾爽以增強口腔感覺的調節能力。

陳欣永兒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仁心解碼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嬰幼兒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足症

現時所有在香港出生的新生嬰兒皆會檢驗甲狀腺功能,以排除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足症。由於此疾病可引致兒童成長及智力發展遲緩,若初步檢測報告顯示甲狀腺素不正常,在等待覆檢時父母大多為此而擔心不已。

女嬰發病率高於男嬰

其實「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足症」,又稱「呆小症」,屬於一種先天性的新陳代謝病。其發病率約為每3,000個新生兒出現一個,而且女嬰較男嬰為多。甲狀腺素主要功能為促進身體新陳代謝,而初生嬰兒需要足夠的甲狀腺素來維持身體發育及腦部正常發展。約85%的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足患者為偶發性,只有少數(約15%)與遺傳因素有關。當中常見的原因包括甲狀腺發育不全(Thyroid Dysgenesis),如甲狀腺異位(Ectopic Thyroid)、無甲狀腺(Thyroid Agenesis)、甲狀腺發育不良(Thyroid Hypo- genesis),以及甲狀腺素合成異常(Thyroid Dyshormonogenesis)。

嬰兒剛出生後大多沒有任何病徵,但假若未能及早診斷及治療,便可能陸續出現不同症狀,如延遲性黃疸、便祕、哭聲沙啞、嗜睡、臍帶疝氣、大舌頭、肌張力低等情況。

生產過程或使 促甲狀腺激素分泌稍多

香港政府從1984年開始,為全港初生嬰兒檢查嬰兒臍帶血中的促甲狀腺激素TSH(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的指數。TSH是由腦下垂體分泌的一種激素,用來指揮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如過甲狀腺的分泌功能有問題,腦下垂體就會分泌較多的促甲狀腺激素,因此假若出現問題的話便會發現TSH的指數偏高。實際上,由於在生產過程中可引致腦下垂體暫時性地分泌稍多的促甲狀腺激素,加上臍帶血報告有機會出現偏差,因此可能出現稱為偽陽性(False Positive)的情況。所以兒科醫生會為嬰兒抽血覆檢,而一般會選擇等到第五至七天進行。絶大部分的覆檢結果都是正常的,因此父母不用過分擔心。

但要是進一步的化驗結果顯示甲狀腺素過低的話,醫生便會安排其他檢查以確診。包括血液檢驗游離甲狀腺素(Free T4)、甲狀腺球蛋白 (Thyroglobulin),以及甲狀腺同位素掃描。 甲狀腺同位素除了可以確定甲狀腺是否正常發育以診斷無甲狀腺或甲狀腺發育不良,還可以診斷甲狀腺異位的情況。

治療後生長及智能發展 與正常兒童無異

當新生兒確診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足後,便需要立即開始接受治療。治療的方式相對簡單,只要口服補充甲狀腺素便可。甲狀腺素的建議起始劑量為10-15mcg / kg / day,每天服用一次即可。餵藥的方式,是將藥物以湯匙磨成粉狀,加入少量水或牛奶拌勻以湯匙餵食。而治療目標是希望在開始治療兩週內讓甲狀腺素回到正常範圍,一個月內讓促甲狀腺激素 (TSH)回到正常範圍。在開始治療後應定時覆診檢查嬰兒成長發育及智力發展能力,以及驗血跟進甲狀腺功能。

兒科專科

至於停藥時間方面,由於三歲前是兒童腦部發展最重要的時期,因此建議服藥三年,然後按情況決定停藥及持續跟進甲狀腺功能。若為暫時性甲狀腺功能不足的情況,一般三歲後便不需服藥。父母亦不需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因為口服補充甲狀腺素本身就是跟正常人體製造的甲狀腺素相同,只要定時按醫生指示及建議服藥,不要嘗試自行加藥或停藥便可。

接受治療後基本上兒童的發育成長及智能發展與一般正常兒童並無任何差異,因此父母可以放心。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






資料來源: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及早發現罕有病 有助改善病情

溶小體儲積症是一種罕有病,病人因為基因突變,導致先天性新陳代謝異常,令身體缺乏某種酵素而導致細胞溶小體內儲積物質。當這些物質積存到某個水平,就會影響身體多個器官,如心臟、骨骼關節或神經系統等,甚至危害病人的性命。

     
溶小體儲積症共有四十多種病症,在香港以黏多醣症和龐貝氏症較常見,現時約有三十至四十名患者;其他病症還包括高雪氏症、法布瑞氏症等。現在大概有十多名溶小體儲積症病人在公立醫院接受「酵素替代療法」(EnzymeReplacementTherapy)。雖然患者人數不多,但社會大眾卻有必要認識這類病症,因為病症由基因突變引起,不能像地中海貧血一樣可透過婚前檢查來預計風險,如能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減慢壞物質積存速度,便可紓緩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質素。

     
酵素替代療法費用高昂,以黏多醣症為例,病人需每周進行藥物治療,加上徵狀遍及多個器官,需要不同專科的醫療團隊合作施予治療;而病者家屬的精神壓力亦相當沉重,故不論患者或家屬都亟需社會支援,若想進一步了解,可瀏覽病人互助支援組織網頁,如「香港黏多醣症暨罕有遺傳病互助小組」www.hk-mps.com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




                                                   






資料來源: 頭條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嬰兒染乙鏈日內可致命

零至一歲為嬰兒腦部發展黃金時期,腦部一旦受到感染,後果可大可小。腦膜炎初時沒有特別病徵,容易被家長忽略,若病情發展迅速,可於二十四小時內致命,就算及時接受治療,也有機會出現後遺症。有醫生引述個案,一名十五個月大的男嬰受腦膜炎影響,出現癲癇及發展遲緩等後遺症,估計將來要長期接受照顧。

該名十五個月大男嬰,因出現發燒、抽筋等情況,被家人送往醫院接受治療,後來證實感染由乙型鏈球菌引致的腦膜炎,由於腦細胞已受感染破壞,故出現癲癇及發展遲緩等後遺症,男嬰現時每天要服用多種藥物控制抽筋,而且無法正常坐立、頸椎無力、語言能力亦受影響,發展情況並不樂觀,估計將來要長期接受照顧。

引致入侵性腦膜炎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見圖)指出,腦膜炎雙球菌可導致入侵性腦膜炎,損害腦細胞,染上腦膜炎的首四至六小時,沒有特有病徵,其後會陸續出現其他病徵,包括腳痛、膚色異常,若病情發展迅速,可於二十四小時內致命。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數據,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死亡率高達一成,亦有一至二成患者,患上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致的腦膜炎後出現永久後遺症,包括智力發展障礙、耳聾、癲癇及其他神經疾病,陳醫生呼籲,無論是正常還是早產嬰兒,於出生後都應盡早注射預防疫苗,加強免疫系統能力。










資料來源: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s/content_hk/2014/05/21/286378.asp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