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鼻敏感





有調查發現,香港人大約有25%是鼻敏感患者。

鼻敏感的主要原因是吸入致敏原令鼻腔出現發炎反應,徵狀跟一般的傷風感冒十分相似,即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和鼻子癢等,並會持續一段時間。不少鼻敏感患者同樣地患有眼睛敏感問題,徵狀包括痕癢、出現紅筋、流眼水、眼腫等。 (更多鼻敏感成因...) 

鼻敏感治療

首要任務是避免接觸致敏原。然而,有部份的致敏原是可以避免的,如飼養動物時帶來的動物毛屑和睡房內的塵蟎。可是,在現實的環境下有不少患者寧願自己的鼻敏感情況持續下去,都不願意放棄家中寵物,這一點亦是可以理解的。

鼻敏感藥 (鼻敏感噴劑 / 抗組織胺)

目前有效治療過敏性鼻炎藥物有鼻敏感噴劑,屬於消炎效力強和抗敏感的類固醇藥物。然而,類固醇噴劑的治療範圍集中於鼻腔內,患者可以在有需要的時候使用,副作用包括比較容易流鼻血。


第二類鼻敏感藥是抗組織胺。由於人體內的免疫細胞會釋放組織胺免疫因子,令患者感到痕癢、血管膨脹、血管滲水等,抗組織胺藥物可以減少痕癢、打噴嚏和流鼻水的徵狀。



資料來源: http://allergic-rhinitis.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幼兒及早吃花生製品 助降過敏風險

鑒於世界各地對花生過敏的人愈來愈多,1項和多年來健康建議相悖的研究今天指出,在寶寶出生頭11個月定期餵食含花生製品,有助避免過敏。





法新社報導,這份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研究,對象是640名4個月至11個月大嬰幼兒,他們因為已經出現對蛋過敏以及和花生過敏有關的濕疹症狀,因此被視為花生過敏的高風險族群。 研究顯示,和完全不碰花生族群相比,高風險嬰幼兒定期攝取花生有助降低80%過敏率。這是第1份顯示攝取某類特定食物能有效避免過敏的研究。


根據路透社,研究主持人、倫敦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London)學者萊克(Gideon Lack)說:「這是重要的臨床發展,反駁過去的建議。」「可能需要制定新的飲食建議來降低兒童過敏風險。」 食物過敏比例在近幾十年持續增加,西歐、澳洲與美國有介於1%至3%的兒童對花生過敏。這幾個地區中,約0.9%人口對花生嚴重過敏,這當中包括40萬名學童。


最新研究中,半數受試幼童每週攝取3次以上含花生製品,另外半數則完全避免、直到5歲才開始攝取。


研究發現,定期攝取花生製品的幼兒,研究結束時對花生過敏的比例不到1%,然而完全不碰花生組的過敏比例則達17.3%。


研究說:「避免兒童過敏而在他們出生頭1年刻意避免餵食花生的作法,有待商榷。」


資料來源: http://allergic-rhinitis.com.hk/early-eat-peanut.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對喵星人、汪星人過敏?無痛KO寵物敏感


不少靚太靚佬婚前婚後都和「喵星人」、「汪星人」同居,但當開始生育計劃,就害怕小寵物會引致BB敏感,令這段「同居關係」泛起波瀾,衍生出棄養的念頭。家庭醫生陳凱旭及註冊獸醫張翠玉則說,即使喵星人和汪星人真的引致小朋友敏感,只要通過「舌下脫敏治療」,小朋友就可以無痛克服貓狗敏感,和喵星人、汪星人同一屋簷下。

香港人有多愛小寵物?陳凱旭醫生引述2011年政府統計處的報告,全港有飼養貓狗的家庭達25萬!香港中文大學亦曾邀請325名4至18歲的濕疹病人進行研究,發現對貓毛及同時對貓毛和狗毛敏感的人數達三成半。陳凱旭醫生續說,小朋友對貓毛或狗毛敏感,除了會引致皮膚敏感,也有機會引致鼻敏感和氣管敏感。

註冊獸醫張翠玉稱,過往亦曾接收過不少寵物主人因生育而打算棄養個案,但小朋友和寵物是可以並存的,「很多打算生育的夫婦都會打聽有否家庭願意領養寵物,證明他們對棄養都很掙扎。實情是,如小朋友對貓狗沒有敏感,又能給予寵物一段時間適應小朋友的到來,牠們和小朋友就可以融洽相處。另一方面,寵物的生命同樣寶貴、同樣需要尊重,照顧牠們就如照顧子女,都要講求責任心。試想想對小朋友說『因為你所以要放棄另一條生命』,其實很難說得過去。

此外,根據臨床觀察,和寵物一起成長的小朋友,性格都較開朗,而且較少抗拒新事物。」

面對小朋友對貓狗產生敏感的問題,陳凱旭醫生指出其實80年代起已有疫苗針劑幫助脫敏,「但大部份媽媽對小朋友要打針都表示心痛,所以近年就有『舌下 / 口服脫敏治療』,只要小朋友每日將口服疫苗含於舌下30秒,就可以在無痛情況下幫助他建立抗體,90%對貓狗敏感的病人能於3年後『斷尾』。」

陳凱旭醫生進一步解釋,「懷疑對貓狗敏感的小朋友,可先進行血液過敏測試。測試翌日就有結果,假如證實小朋友對貓狗敏感,醫生就會為他調配疫苗,小朋友每日含服疫苗30秒,6至9個月後的貓狗敏感症狀就有明顯減少,1年後約30 - 60%病人已可『斷尾』,3年後敏感『斷尾』病人達9成。」

「只要小朋友滿1歲,就可以血液測試和舌下脫敏治療。因小朋友1歲前,免疫系統仍在成長階段,至1歲才會成型,故滿1歲才進行測試較準確。舌下脫敏治療在歐洲已採用多年,除了治療貓狗敏感,亦可應用於塵蟎和植物等敏感症上,並有超過50篇醫學論文證實其效用。惟舌下脫敏治療每次只能治療1個致敏原。」

假如家長想讓小朋友接受舌下脫敏治療貓狗敏感,獸醫張翠玉建議家長可以先將寵物暫寄居於寵物酒店或親友家中。

接受療程的小朋友亦非完全不能接觸寵物,陳凱旭醫生指接受療程首月的確要先將寵物隔離,如果敏感病症嚴重亦可能需要抗敏藥物輔助;但療程第2個月起家長已可嘗試每月將寵物接回家中1至2天,至療程第6 - 9個月,就已可將寵物帶回家。


 

 

資料來源: https://allergytest.com.hk/treat-pets-allergy.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舌下脫敏液治療 免棄養寵物

可愛貓狗討人歡心,但部分父母擔心年幼子女對貓狗毛髮過敏,繼而增加患濕疹或哮喘風險,因而選擇放棄飼養寵物。家庭醫生陳凱旭表示,近年醫學界引入「舌下脫敏治療」,患者每日把脫敏液滴於舌底,每次含服約兩分鐘,療程持續三年,可有助患者在體內逐漸建立免疫力,對抗特定致敏原。有關治療適合對貓、狗或塵蟎過敏的成人及小童。


增免疫力 對抗致敏原


舌下脫敏液是一種包含致敏原的溶液,當患者完成療程,日後即使遇上同類致敏原,患者的過敏反應會相應減少。患者接受脫敏治療期間,可先安排寵物寄居「寵物酒店」或親友家中。家長若想知道子女是否對貓狗過敏,可安排他們接受致敏原測試,以「拮手指」抽取少量血液,便可檢測出對哪類物質過敏。





資料來源: http://allergic-rhinitis.com.hk/treat-dog-allergy.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澳洲華人:華裔童過敏猝逝 父母設慈善基金

澳洲悉尼華裔男童維克托‧李(Victor Lee)本身對某些堅果食物過敏,上月初,他吃了少許蛋糕,竟引致嚴重哮喘,其後更出現了過敏性休克,最終不治,當時他還有一周就滿11歲。維克托的家人懷着悲痛,為他設立一個基金,給過敏症的研究籌募資金。

維克托‧李生前就讀學校的校長表示,維克托天資聰穎,而且學習態度積極,尤其喜歡數學。除了學業成績好外,維克托在課外活動亦表現出色,對音樂極具天賦,而且是該校最年輕的棋類比賽冠軍;此外,他又是該校足球隊的成員,曾代表學校參加過校際比賽。

維克托‧李甚受學校師生愛戴,在上月學校足球隊在一場比賽開賽前,特別為他舉行了1分鐘的默哀儀式。此外,學校全體同學早前亦穿上維克托最喜歡的藍色衣服,舉辦了一個籌款活動,並將籌得的1533澳元善款,全部捐給了一間兒童醫院的兒科過敏症狀研究中心。維克托的父母亦設立了一個基金,為過敏症的研究募集資金。













資料來源: https://hk.on.cc/int/bkn/cnt/news/20160416/bknint-20160416093359339-0416_17011_001.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10月9日 星期五

嬰兒過敏測試 尋致敏原防濕疹

 

 

不少初生嬰兒臉上或手脚關節位會長出紅疹,甚至出水,家長即使帶子女到不同醫生求診,中西合璧,濕疹往往會在停藥後再次出現。看到子女幼嫩光滑的皮膚變得紅腫粗糙,家長難免感到痛心自責。朋友和長輩的質疑更會對新手媽媽構成無形壓力,容易鑽牛角尖將責任全數歸咎於自己。一衆父母無需過分自責,濕疹並非「無藥醫」。


成人皮膚過敏越趨普遍 「獨特配方」竟是「幕後黑手」
臉部的局部皮膚過敏常見於二、三十歲的成人,處方類固醇。抗生素,接受冷凍治療,敏感仍然反反復復,而且原因不明 。近年,市面出現很多新品牌的化妝品、護膚品,行内競爭相當激烈,產品推陳出新、五花八門。爲了能在衆多品牌當中脫穎而出,各個品牌紛紛在產品中加入「獨特配方」,提升產品功效,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但是,這些「獨特配方」往往沒有經過敏測試或臨床測試,很可能會引起接觸性皮炎。。


過敏源頭因人而異,但普遍來說,食物,環境及接觸為三大致敏源頭。

 

1. 食物致敏原
在本港,海鮮是成人最常見的食物致敏原,約33%的過敏個案與海鮮有關;兒童的常見食物致敏原為雞蛋和乳製品。食物致敏原超過100種,過敏人士難以自行準確地找出致敏源頭,如要找出過敏原因,過敏人士可考慮進行全面過敏性測試,其中過敏性休克高危人士必須及早進行該測試,以避開食物致敏原。

2. 環境致敏原
環境致敏原包括塵蟎、蟑螂、猫毛、狗毛、黴菌(霉菌)等,當中塵蟎為最常見的環境致敏原。塵蟎常出沒於床褥、枕頭、被單、地毯、毛公仔和梳化等地方。如要有效地減少塵蟎致敏原,應將室内濕度調低至50%以下,以破壞塵蟎的生存環境,殺死塵蟎。在床褥或枕頭使用防塵蟎套是減少患者接觸致敏原的有效方法,其人造纖維物料編織細密,建議找一些有臨床實證的防塵蟎防塵蟎。

3. 接觸性致敏原
接觸性致敏原包括護膚品、化妝品、剃鬚膏、顏料、藥膏、香水、紡織染料、手套、皮革、傢俬、空氣清新劑、面膜、紙尿片、印刷油墨和銀器等。過敏人士在使用含有致敏原的產品後,皮膚便會長出紅疹,痕癢無比。
透過皮膚斑貼測試,測試 30種接觸性致敏原,有助患者了解致敏成因,遠離接觸性致敏原。


有些患者在出現過敏反應後自行服藥,看到症狀減退便不予理會;或是服用中、西醫處方的藥物後敏感症狀得到紓緩,但停藥一段時間又再復發,病情反反復復。過敏帶來的後果不容小覷,進行過敏測試,找出並避開致敏原,控制過敏症狀,才是治本的方法。

接受過敏測試,為治療過敏踏出第一步。坊間的過敏測試中心五花八門,市民應選擇只提供免疫球蛋白E (IgE)過敏測試的中心,IgE測試是在香港醫學會和香港過敏協會指引下的血液測試,此外,市民應選擇提供專業講解報告服務的過敏測試中心。



資料來源:MedDx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食物過敏休克 15分鐘奪命

【晴報專訊】不少香港人或有過敏體質,然而未必每個人也聽過「過敏性休克」,患者會出現腫脹、呼吸困難等徵狀,嚴重者更可於15分鐘內致命,當中又以兒童較常發生,或需使用腎上腺素急救。

兒科醫生譚一翔表示,發達國家普遍有1至2成人有過敏,平均1個月便有大概4至5人因敏感向他求診;而50%的過敏性休克都由食物過敏引致,藥物敏感亦會引致此情況。因接觸過敏原後,細胞會釋放發炎因子,令微絲血管滲漏及擴張,出現急性過敏反應。

過敏性休克早期徵狀包括嘴唇、舌頭腫脹;眼、面部麻痹腫脹;後來則可能呼吸困難、失去知覺,甚至致命。

譚指,過敏性休克較常發生在兒童身上,他提醒家長在頭幾次餵食時先給予小量,以測試幼兒是否對食物過敏。

致呼吸困難 兒童高危
若遇到過敏性休克該如何處理?譚提醒,先檢查患者的呼吸及血液循環情況,並把患者躺平或提高其雙腿,讓血液流到心臟。因過敏性休克足以令患者在15分鐘內致命,譚建議過敏體質人士宜請醫生處方單劑量腎上腺素的急救筆並隨身攜帶,呼吸困難時即可在大腿注射,可助放鬆氣管肌肉作救命之用。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食物不耐症 - 飲完牛奶又「 攪肚痛 」? 乳糖不耐症知多點





在香港及其他地方,不少人都有早上喝一杯冰牛奶當早餐的習慣。但大家有沒有試過喝完牛奶後,覺得肚脹甚至出現腹瀉呢?其實,你有可能患上「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

乳糖不耐症是腸胃過敏的一種,成因是消化系統內缺乏乳糖酶 (lactase)。「 酶」是蛋白質的一種,它的功能尤如腸胃小幫手,幫助分解食物元素,例如澱粉酶分解澱粉質,脂肪酶分解脂肪,乳糖酶分解乳糖。消化系統內缺乏乳糖酶, 就不能消化含乳糖的製品,從而引起肚脹、腹瀉等不良反應。



「腸胃過敏」並不等如「牛奶過敏」
值得留意的是,雖然「腸胃過敏」都屬「過敏」的一種,但腸胃過敏其實與免疫系統無關,因此「腸胃過敏」並不等如「牛奶過敏」,因為牛奶過敏患者是自身免疫系統對牛奶中的蛋白質過敏,並不代表腸胃中缺乏乳糖酶。所以,千萬不要混淆 「 乳糖不耐症」和 「 牛奶過敏」。

如果真的發現患有乳糖不耐症,難道以後都不可以喝牛奶?其實患者可以透過口服補充乳糖酶來改善問題。但若患者長期出現腸胃過敏症狀,醫生可能會安排患者驗大便、照腸胃鏡等診斷出腸胃不適的原因。某些食物過敏測試,如第三代IgE過敏測試,也可以輕易找出腸胃過敏的原因。



乳糖不耐症和麩質不耐症
麩質不耐症 (Gluten Intolerance) 和乳糖不耐症一樣,都是腸胃中欠缺能消化麩質的酶,令患者進食含麩質的食物時出現肚痛等過敏反應。要測試自己是否對麩質過敏,只要在未來 2 – 4 星期內進食不含麩質的 (gluten-free) 食物,看看身體有否出現過敏反應,就可以知道究竟是否患上麩質不耐症。大型超市一般有售賣不含麩質的食物,即使真患有麩質不耐症,也不用擔心 「無啖好食」。






資料來源:Meddx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過敏性反應




若蕁麻疹屬於急性過敏反應時,患者在接觸致敏原後(如藥物、食物或昆蟲等)約一至兩小時內便產生蕁麻疹。例如有些人士對蝦各蟹等海產類食物敏感,每當他們吃過此類食物時便會於一天之內漸漸消失,直至再次接觸同樣食物時,風疹又會再次出現。


有時候,患者未必完全清楚自己對某重食物有過敏反應。有些人可能對食物沒添加劑或或調味料如薑、蒜頭等過敏,食物過敏通常引發急性蕁麻疹。


環境致敏源亦會造成急性蕁麻疹,如動物過敏者在接觸猫狗後都會長出蕁麻疹,而塵蟎過敏者或患有鼻敏感、哮喘人士,接觸了塵埃或多塵的物件後,又或是久經未洗的毛衣時會出蕁麻疹。


資料來源:MedDx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過敏從何而來 測試有何作用

免疫系統是人體防禦疾病的機制。當免疫系統把某些食物或環境致敏原誤認爲病菌,就會釋放發炎因子,激發過敏反應。進行過敏測試能認清致敏原,避開致敏原,是個具成本效益的方法。


致敏源








初生嬰兒如已有先天性的皮膚結構問題,加上免疫系統經常受到環境物質所刺激,便會容易產生過敏現象。然而,嬰兒在未進食過敏食物前亦有機會潛在風險,一旦進食後便會令病情惡化。

一般情況下,嬰兒的食物過敏會在一段時間後自動消失。但當他們長大到兩至三歲時,常常會對環境的致敏原產生過敏,它們會刺激患者的皮膚免疫系統,產生過敏抗體反應,造成皮膚發炎的現象。塵蟎致敏原所含酵素能化解皮膚表層,因此是一種非常具滲透性的致敏原。

除了塵蟎,最常見致敏物質有橡膠材料、護膚品、皂液、香料、色素、防腐劑,甚至是患者的汗水等。還有,空氣濕度、溫度,游泳池的氯氣等亦會影響過敏性皮炎。



資料來源:http://eczema.com.hk/eczema-testing.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

過敏性皮炎患者 可能會有心理上的後遺症




以小童為例,他們的臉部發炎部位會有紅腫現象,影響外觀。他們或許被其他同學取笑和欺負等,若情況持續,患者會失去自信;還有,皮炎患處十分痕癢,晚上時情況更壞,會影響患者的睡眠質素,令學習時不能集中,不但構成學業上的問題,患者的情緒亦會較為暴躁、不耐煩等。


金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病毒和細菌感染是導致過敏性皮炎的另一重要因素。過敏性皮炎患者的皮膚抵抗力較差,容易受病毒和細菌感染,造成皮膚發炎。金黃葡萄球菌是較為嚴重及容易在皮膚上找到的細菌,患者一旦接觸後便會在皮膚上滋生,匿藏在患者體內。久而久之,患者對此細菌產生過敏反應,最終引發嚴重的過敏性皮炎。




資料來源:http://eczema.com.hk/eczema-impact.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蕁麻疹 / 風疹 / 風癩




我們俗稱的風疹,其醫學名稱是蕁麻疹,因疹的變化猶如一陣風,所以冠以風疹的名字。蕁麻是一種含有組織胺的植物。皮膚受到蕁麻的刺激後,組織胺會令痕癢、紅腫和出疹和出疹等便是蕁麻疹的現像。除了蕁麻外,還有其他因素有機會造成蕁麻疹。


蕁麻疹

1. 急性蕁麻疹: 發病時期少於六星期
2. 慢性蕁麻疹: 發病時期多於六星期
蕁麻疹的三大反應

1. 過敏性反應
2. 感染引起的免疫反應
3. 自身免疫反應





資料來源:http://urticaria.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中大破解粉塵蟎基因 助治療哮喘

醫學界早認定塵蟎與過敏反應有關,可引致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惟目前仍未有根治方法。中文大學醫學院領導的團隊花三年時間,破解粉塵蟎的基因草圖,及其腸道的微生物成份。研究成果刊於全球頂尖醫療期刊《致敏及臨床免疫學期刊》。中大團隊期望成果可更準確設計相關的免疫療法,根治哮喘等過敏性疾病。

過敏性疾病在本港困擾很多人,今年9歲的謙謙是典型的過敏症患者,自兩歲起診斷為哮喘及過敏性鼻炎(鼻敏感),病發時會咳嗽及氣喘,嚴重時更會嘔吐,也有起濕疹及風癩,須隨身帶備類固醇噴霧、口服藥等。本港學童人口中,哮喘及鼻敏感的發病率分別為10%及40%。病者須長期服藥控制病情,如使用類固醇噴劑。 醫學界早認定,塵蟎與多種過敏反應有關,當中以粉塵蟎為本港最常見品種,九成哮喘病童因粉塵蟎而發病。故研究粉塵蟎的基因組及結構,可為治療哮喘等過敏性疾病提供重要方向。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徐國榮領導的研究團隊,花三年時間破解粉塵蟎的基因組,以及其腸道的微生物成份,當中發現八個新的致敏原,包括剛被世衞命名為Der f24的致敏原。徐指出,塵蟎體積極之細小,身長只有0.2至0.5毫米,分辨不同品種亦甚困難,需要透過顯微鏡來挑選。團隊由十對蟎開始,單是培養足夠的粉塵蟎,就花了半年時間。

腸桿菌比例高成為致敏原

徐教授又指,粉塵蟎的基因組包含了1.6萬個基因,小小一隻,已有人類基因數目的70%;當中隱藏的遺傳密碼僅5,400萬個,遠比人類的30億個密碼為少,基因組中的基因密度非常高,複雜程度遠超預期。研究又在粉塵蟎上偵測到多種未曾被發現的細菌,當中以腸桿菌比例最高,可能透過粉塵蟎的排泄物,成為致敏原。 中大兒科學系系主任梁廷勳指,目前治療哮喘及鼻敏感,主要以使用類固醇,但僅為治標之策。免疫治療才是治本,但目前針對粉塵蟎的免疫治療並不全面,破解粉塵蟎的基因組可為未來設計相關蛋白製劑提供具體藍本,令根治哮喘等過敏性疾病現曙光。




資料來源: 蘋果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食物過敏測試


食物需先經過腸胃消化吸收,才會出現過敏症狀,因此血液測試比其他皮膚測試更有用,直接量度消化後過敏原的狀況。根據過敏理論「過敏進行曲」,幼兒(即三歲以下的兒童)較容易出現食物過敏症狀,因此血液測試更常用於兒童, IgE血液測試爲醫生廣泛使用的過敏測試。


致敏原分子

致敏原由很多分子組成,致敏原分子釋放IgE並引發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導致過敏反應。部分致敏原分子被腸胃吸收,不會引發過敏。例如:花生有17種不同的致敏原分子,但當中只有Ara h 、 Ara h 1、Ara h 2、Ara h 3、Ara h 6 才會引發過敏反應。

最新一代IgE過敏測試Faber已「篩走」這些不致敏分子,只測試釋放IgE而引起過敏反應的致敏原分子,大大增強測試的特異性(Specificity)和準確性。





資料來源:Meddx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食物不耐症 - 飲完牛奶又「 攪肚痛 」? 乳糖不耐症知多點




在香港及其他地方,不少人都有早上喝一杯冰牛奶當早餐的習慣。但大家有沒有試過喝完牛奶後,覺得肚脹甚至出現腹瀉呢?其實,你有可能患上「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

乳糖不耐症是腸胃過敏的一種,成因是消化系統內缺乏乳糖酶 (lactase)。「 酶」是蛋白質的一種,它的功能尤如腸胃小幫手,幫助分解食物元素,例如澱粉酶分解澱粉質,脂肪酶分解脂肪,乳糖酶分解乳糖。消化系統內缺乏乳糖酶, 就不能消化含乳糖的製品,從而引起肚脹、腹瀉等不良反應。



「腸胃過敏」並不等如「牛奶過敏」
值得留意的是,雖然「腸胃過敏」都屬「過敏」的一種,但腸胃過敏其實與免疫系統無關,因此「腸胃過敏」並不等如「牛奶過敏」,因為牛奶過敏患者是自身免疫系統對牛奶中的蛋白質過敏,並不代表腸胃中缺乏乳糖酶。所以,千萬不要混淆 「 乳糖不耐症」和 「 牛奶過敏」。

如果真的發現患有乳糖不耐症,難道以後都不可以喝牛奶?其實患者可以透過口服補充乳糖酶來改善問題。但若患者長期出現腸胃過敏症狀,醫生可能會安排患者驗大便、照腸胃鏡等診斷出腸胃不適的原因。某些食物過敏測試,如第三代IgE過敏測試,也可以輕易找出腸胃過敏的原因。



乳糖不耐症和麩質不耐症
麩質不耐症 (Gluten Intolerance) 和乳糖不耐症一樣,都是腸胃中欠缺能消化麩質的酶,令患者進食含麩質的食物時出現肚痛等過敏反應。要測試自己是否對麩質過敏,只要在未來 2 – 4 星期內進食不含麩質的 (gluten-free) 食物,看看身體有否出現過敏反應,就可以知道究竟是否患上麩質不耐症。大型超市一般有售賣不含麩質的食物,即使真患有麩質不耐症,也不用擔心 「無啖好食」。






資料來源:Meddx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為何成人局部皮膚過敏越來越普遍?

 

 這與化妝品及衛生用品業業内的激烈競爭息息相關。近年,市面出現很多新品牌的化妝品、護膚品,行内競爭相當激烈,產品推陳出新、五花八門。爲了能在衆多品牌當中脫穎而出,各個品牌紛紛在產品中加入「獨特配方」,提升產品功效,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但是,這些「獨特配方」往往沒有經過敏測試或臨床測試,會否引起接觸性皮炎仍是未知之數。



典型例子- Paraben防腐劑
在過去的10多年被廣泛用作化妝品防腐劑成分,科學家最終指出它會導致紅斑痤瘡、皮膚刺激,接觸性皮炎等等...... 現在不容易看到“低敏”產品已不添加Paraben,但想想那些過去10多年使用過這種產品的客戶,信息會來得太遲嗎?



玫瑰痤瘡的患者,面部常會出現皮膚敏感的徵狀,卻不斷復發。事實上,此症的成因不明,令皮膚下的血管較易擴張,很易面紅,並且流出發炎的物質,引致敏感徵狀。由於此症成因不明,故此沒有根治性的治療。患者可服食處方的藥物、藥膏,避開接觸性的過敏原, 例如護膚品、香水、洗頭水、皮革等等…可能減少病發機會。



資料來源:Meddx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新快速過敏測試 即日知結果

本港有4成兒童患上過敏症。家庭醫生陳凱旭指,由德國製造的敏感測試-速敏檢較傳統的更快速知道測試結果及不需抽血。

陳凱旭表示,傳統的血液測試需抽取5至10毫升血液,而於2012年底引入的速敏檢,只需以刺指尖方式抽取1亳升血液,並即日知道測試結果,比傳統需等候兩至三星期更快。而另一種的皮膚點刺測試患有嚴重皮膚過敏或較肥人士不能使用,相反速敏檢則人人適用。

陳指出現今家長較少帶兒童做過敏測試,反而自行胡亂決定不進食某種食物,結果弄朽反拙,使兒童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他認為找出致敏源並避免接觸才是最佳治療過敏症的方法。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5月8日 星期五

「戒口」避致敏原?血液測試尋「原」更快更準

中國人流行以「戒口」來幫助治病,特別是出現痕癢、出疹等過敏反應時,總會聽到有人叫你「戒牛」、「戒蛋」、「戒芒果」……將一切被認為是「濕毒」的食物拒之門外!但治療皮膚過敏、食物過敏,甚至鼻敏感,「戒口」真的有用嗎?

家庭醫生陳凱旭說,過敏是身體將本來無害的物質,誤認為是身體的敵人,結果產生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對抗。

濕疹、鼻敏感和哮喘是在香港較常見的過敏症,患者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為身體帶來更多影響:

濕疹:引致皮膚發炎。

鼻敏感:鼻塞會令兒童經常用口呼吸,影響牙齒和臉部正常發育;長期鼻塞更會令睡眠質素變差,有可能出現睡眠窒息症,兒童甚至可能因睡眠不足引致過度活躍症。

哮喘,氣管敏感:長時間耳咽管閉塞會引致中耳炎,嚴重更會影響聽覺。
亂「戒口」 隨時愈戒愈嚴重

不少人都知道遠離致敏原是控制敏感病情的方法,面對濕疹、食物敏感時,很多人都會自動「戒口」,希望可以令過敏反應更快消失。但陳凱旭醫生說,很多人錯誤判斷致敏成因「戒錯口」,反而令過敏病情更嚴重。

「曾接觸個案1位4歲小朋友只有約2歲半的身形!追問下發現,家長察覺小朋友有濕疹後,便以為是由牛肉、海鮮等的『毒』引發,於是開始戒口。小朋友的濕疹問題一直沒有改善,但家長寧願安排小朋友戒吃其他食物也不去求醫。在食物愈戒愈多情況下,結果令小朋友出現營養不良。經過敏測試後,發現小朋友其實只對牛奶過敏。幸好小朋友經過治療和改飲羊奶後,濕疹和營養不良都得到改善。」

除了「戒口」,陳凱旭醫生續指,過敏病人其他自行斷症行為,亦令病情久久未能改善。

「亦有病人以為鼻敏感是由家中的塵蟎引起,於是購買多款防塵蟎的床上用品,但無助減少鼻敏感發作。經過敏測試後,發現致敏原是貓毛而非塵蟎。」

要有效控制過敏症,陳凱旭醫生建議病人不應胡亂「戒口」和自行斷症,應進行過敏測試去尋找病因。

「過敏病人可以傳統皮膚點刺測試、抽血化驗及血液快速測試(圖)來尋找致敏原,三類測驗的準確度均達90%。」

陳凱旭醫生續說,「現時一般都建議病人以2012年面世的血液快速測試來尋找致敏原,任何人士都可以接受這項測試,只需抽出病人0.1毫升的血液(幼童可從腳板位置抽血),就能檢驗出病人是否受24種常見致敏原影響。病人無需住院,最快只需半日就知結果,克服皮膚點刺測試需住院、價錢昂貴,以及抽血化驗需抽取病人大量血液、化驗時間長等的缺點。」

血液快速測試能驗出的致敏原:
  • 屋塵蟎
  • 熱帶蟎
  • 蟑螂
  • 貓毛
  • 狗毛
  • 草類
  • 白樺樹
  • 艾蒿草
  • 豚草
  • 百喜草
  • 煙麴黴菌
  • 鏈格孢菌
  • 塵蟎
  • 牛奶
  • 雞蛋
  • 黃豆
  • 小麥
  • 芝麻
  • 花生
  • 果仁類
  • 魚類
  • 海產類
  • 肉類
  • 胡蘿蔔
陳醫生抗敏錦囊

陳凱旭醫生盡早進行過敏測試,遠離致敏原,才可脫離過敏煩惱,「如驗出對狗毛或貓毛過敏就應該避免飼養寵物;對草類、樹類過敏就不要長時間在郊外逗留;對霉菌類過敏就要多清洗冷氣機隔塵網。」

此外,陳醫生還送給各位7個抗敏錦囊,「除了致敏原,身體可能會受其他因素影響,令敏感出現,留意以下生活習慣,有助減少過敏機會。」


有充足休息:免疫系統沒有足夠休息,會提高出現敏感的機會。
早睡,拒絕「夜瞓」。

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過熱的水會損害皮膚,甚至令皮膚無法生長及分泌保護皮膚的油脂。
避免用鹼性過高的沐浴露洗澡:鹼性過高的沐浴露亦會將身體全部油脂洗去,皮膚缺乏油脂保護,會增加出現皮膚敏感的風險。

塗適量護膚膏:特別留意天氣乾燥的日子,護膚措施可減少皮膚受損和出現敏感。

避免過度搔癢:如果受痕癢困擾,應要求醫生處方止癢藥物。過度搔癢會令敏感惡化,引致發炎。




資料來源:   Healthy D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食物過敏休克 15分鐘奪命

【晴報專訊】不少香港人或有過敏體質,然而未必每個人也聽過「過敏性休克」,患者會出現腫脹、呼吸困難等徵狀,嚴重者更可於15分鐘內致命,當中又以兒童較常發生,或需使用腎上腺素急救。

兒科醫生譚一翔表示,發達國家普遍有1至2成人有過敏,平均1個月便有大概4至5人因敏感向他求診;而50%的過敏性休克都由食物過敏引致,藥物敏感亦會引致此情況。因接觸過敏原後,細胞會釋放發炎因子,令微絲血管滲漏及擴張,出現急性過敏反應。

過敏性休克早期徵狀包括嘴唇、舌頭腫脹;眼、面部麻痹腫脹;後來則可能呼吸困難、失去知覺,甚至致命。

譚指,過敏性休克較常發生在兒童身上,他提醒家長在頭幾次餵食時先給予小量,以測試幼兒是否對食物過敏。

致呼吸困難 兒童高危
若遇到過敏性休克該如何處理?譚提醒,先檢查患者的呼吸及血液循環情況,並把患者躺平或提高其雙腿,讓血液流到心臟。因過敏性休克足以令患者在15分鐘內致命,譚建議過敏體質人士宜請醫生處方單劑量腎上腺素的急救筆並隨身攜帶,呼吸困難時即可在大腿注射,可助放鬆氣管肌肉作救命之用。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Dr.東:食物過敏瞬間致死 備急救筆可救命

【on.cc東網專訊】 對花生過敏人士稍為舔或嗅到花生氣味,都可能瞬間產生過敏反應,輕則口鼻腫脹變「豬嘴」,嚴重者更可於數分鐘內休克甚至死亡。兒科專科醫生譚一翔指出,港人對過敏性休克的認知普遍不足,餐廳亦未必清楚食物成分是否含花生、牛奶等常見致敏原,食物過敏患者外出用膳容易「中伏」。譚醫生建議患者隨身帶備急救用的腎上腺素筆,餐廳及學校亦應常備,一旦有人出現過敏反應可立即紓緩症狀,爭取時間送院治療。


譚一翔表示,香港不少兒童對食物過敏,據2012年一份學術刊物資料,0至14歲兒童中,約5%、即約4萬人有食物敏感;一成半過敏患者曾出現過敏性休克。譚醫生稱,部分人天生過敏體質,免疫系統把致敏原當作入侵身體的病原,因而產生抗體,再接觸致敏原便會產生過敏反應。花生、雞蛋、奶類製品、果仁及海鮮都是常見致敏原,部分人對藥物及乳膠敏感。


香港規定包裝食物標籤需列出配料中常見致敏成分,生產線有機會沾上這些成分亦需聲明,但即食食品和餐廳未有相關規管。譚醫生表示,即使患者飲食上再小心,亦難避免接觸致敏原,「間餐廳都可能唔知材料有冇花生。」


他表示,病人即使只接觸微量致敏食物,都有機會瞬間出現急性過敏反應,「進食時已感到唔舒服」,初期症狀包括口腔腫脹炙熱、呼吸不順暢,部分人局部皮膚表面血管膨脹,口腫鼻腫、舌頭脹成拳頭般大,以及出紅疹。情況嚴重者,可於幾秒內全身出現過敏反應,全身微絲血管擴張,令血壓急降、氣管收縮,患者數秒至數分鐘內休克,甚至喪命。


譚醫生表示,出現初期症狀應召喚救護車,把患者躺平及提高雙腿,以助血液循環。由於過敏反應迅速,他建議患者隨身帶備「過敏急救筆」,向大腿注射腎上腺素,刺激心臟跳動及放鬆氣管肌肉,以免等待救援期間缺氧。他引述外國有餐廳向客人提供含花生食物,客人其後過敏死亡,結果餐廳東主被控誤殺而入獄。他建議香港餐廳及學校配備「急救筆」,有需要時可救人一命,同時保障自身利益。




資料來源: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160707/bkn-20160707000136387-0707_00822_001.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4月13日 星期一

奪命咖喱雞 餐廳老闆囚6年



英國北約克郡53歲印度餐廳老闆扎曼為了節省成本,用廉價花生粉代替杏仁粉,導致一名對花生敏感的客人死亡。扎曼前日被裁定過失殺人和另外6宗食物安全罪行罪成,判監6年。

事發於前年1月,38歲死者威爾遜到「印度花園」餐廳買外賣咖喱雞,他向店員表明對花生敏感,要求「走花生」,店員亦於外賣盒寫上「無花生」。但威爾遜回家進食咖喱雞後,隨即因為花生粉引發過敏性休克,最終死亡。

慳成本出事

來自孟加拉、移民英國近40年的扎曼在庭上宣稱,餐廳由員工運作,對轉用花生粉並不知情。但控方指控他迴避責任,表示事發前3星期,曾有客人在扎曼旗下另一間餐廳進食後出現過敏反應。控方又指,扎曼負債接近29.4萬英鎊(約333萬港元),為節省成本而選用較廉價的花生粉,並聘用未經訓練的非法勞工為店員,批評扎曼「屢次漠視危險,未盡保護客人的責任」。

主審法官宣判時批評,扎曼為了盈利害死威爾遜,又多次向陪審團說謊,「完全無意承擔責任」。死者家屬形容判決伸張正義,又希望食肆員工接受更多有關食物過敏的訓練,避免悲劇重演。



資料來源: 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5/25/GJ1605250010.ht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澳洲華人:華裔童過敏猝逝 父母設慈善基金

澳洲悉尼華裔男童維克托‧李(Victor Lee)本身對某些堅果食物過敏,上月初,他吃了少許蛋糕,竟引致嚴重哮喘,其後更出現了過敏性休克,最終不治,當時他還有一周就滿11歲。維克托的家人懷着悲痛,為他設立一個基金,給過敏症的研究籌募資金。

維克托‧李生前就讀學校的校長表示,維克托天資聰穎,而且學習態度積極,尤其喜歡數學。除了學業成績好外,維克托在課外活動亦表現出色,對音樂極具天賦,而且是該校最年輕的棋類比賽冠軍;此外,他又是該校足球隊的成員,曾代表學校參加過校際比賽。

維克托‧李甚受學校師生愛戴,在上月學校足球隊在一場比賽開賽前,特別為他舉行了1分鐘的默哀儀式。此外,學校全體同學早前亦穿上維克托最喜歡的藍色衣服,舉辦了一個籌款活動,並將籌得的1533澳元善款,全部捐給了一間兒童醫院的兒科過敏症狀研究中心。維克托的父母亦設立了一個基金,為過敏症的研究募集資金。













資料來源: https://hk.on.cc/int/bkn/cnt/news/20160416/bknint-20160416093359339-0416_17011_001.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2.8%港童食物敏感有患者食燕窩糖水險死

【本報訊】中文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本港2.8%兒童患有食物敏感,最多人對蝦過敏,常見症狀包括皮膚或嘴唇痕癢及眼腫等,約兩至三成兒童更會呼吸不暢順、經常咳嗽及嚴重濕疹。有兒科醫生提醒家長,除了較多人熟悉的致敏源雞蛋、海鮮及花生外,一些較冷門的食物如燕窩也可引起敏感,曾有患者進食燕窩糖水後呼吸困難及血壓急降險死,需入院治理。 
研究於08至10年進行,有6,200名兒童接受測試,發現2.8%人有食物敏感,香港的比率較日本及英美低,但較東南亞國家高兩倍,情況值得關注。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黃永堅推算若包括成人患者,本港有15至20萬名食物敏感患者,每年有300至400宗因敏感導致休克到急症室治療的個案。

可引致呼吸困難

他指曾有一名病人食用燕窩糖水後約20分鐘,即出現呼吸困難症狀,血壓更由正常120度(上壓)急降至60至70度,需即時入院接受治療。
食物敏感暫時仍無法根治,免疫及過敏病專科醫生鄔揚源表示,家長若懷疑子女有食物敏感,可詳細記錄每日進食狀況,有助尋找致敏源,然後可安排子女接受皮膚及血液測試,初步確定致敏食物種類後,需戒食一至兩周,再進行擊發測試確定致敏源。
鄔揚源指美國醫學界去年底首次發出的食物過敏診斷及管理指引,建議醫生不要單靠血液測試斷症,因驗血結果易出現假陽性,應為患者進行其他測試才確診。

李太育有兩名分別六歲及三歲的兒子,大兒子對花生、雞蛋及奶敏感,小兒子則對雞蛋敏感。她憶述大兒子約六個月大時,由母乳轉飲奶粉,第一次飲用奶粉半小時後,全身腫脹及嘴唇變藍,輾轉多次求診才發現兒子患食物敏感,她批評很多醫生缺乏診斷食物敏感的經驗。此外,不少學校老師也不懂得照顧患有食物敏感的學生,她也試過在餐廳為兒子點「免蛋餐」,但兒子進食後仍出現敏感症狀。 

蝦燕窩燕窩

資料來源: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10420/15184702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3月23日 星期一

吃螺肉休克 台灣首例塵蟎蝸牛過敏症




吃螺肉也會過敏?馬偕醫院日前收治一名15歲的女孩,曾因在夜市吃熱炒螺肉,發生過敏性休克送醫急救。日前與家人吃牛排時,牛排旁的小菜恰好也是螺肉,吃下一口馬上過敏,就醫經證實是國際少見的塵蟎蝸牛過敏症候群,初步判定她是台灣第一例。

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說,這名女孩第一次發病時,是吃熱炒,當天菜色多元,家人難以確定過敏原因,沒想到日前再次吃到螺肉就過敏,經過過敏原檢驗後證實是螺肉過敏。

徐世達說,螺肉過敏的案例國際也相當少見,多發生在嗜吃蝸牛的法國,其餘像德國、歐洲國家等,瀏覽全球文獻,目前僅有七到八個螺肉過敏案例。

他說,螺肉是相當特別的食物過敏原,與紅肉過敏患者相同,同時都對塵蟎過敏,過敏症狀都是血管性水腫,同時低血壓、產生氣喘,嚴重就會過敏性休克。

他解釋,紅肉過敏也相當少見,通常是人被蜱蟲咬到後,蜱蟲注射特殊物質到人體內,使人體肌肉蛋白出現變化,之後接觸紅肉就出現食物過敏,至於螺肉過敏機轉可能類似,但尚待研究。

國際上許多過敏案例與軟體動物有關,徐世達呼籲,嚴重過敏症狀來得又快又急,一旦出現,一定要盡速就醫。


資料來源: 
https://www.udn.com/news/story/11318/4235158?fbclid=IwAR0rtx4vtYjsgcvgmQ3HcIlA6TTxAykzf1cefaEB0IjL7UvpcQgUqvmqYe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養和研脫敏治療 鼻敏感可「斷尾」

養和醫院公布全港首個合併過敏症研究結果。資料圖片


本港天氣潮濕,加上空氣不流通,令不少市民都有鼻敏感。以往傳統治療如使用類固醇噴劑等難以「斷尾」,只能壓抑病情,但現在則可透過脫敏免疫治療完全康復。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名譽顧問醫生陳偉明公布其研究發現,脫敏免疫治療較傳統治療更能有效改善因塵蟎引致的鼻敏感、眼敏感及濕疹等過敏病症。

成本較傳統治療低

因受氣候變化及城市化影響,亞洲的過敏病症患者正以4、5倍速度上升,以本港小學生為例,每3人便有一人患有鼻敏感。過往傳統治療以壓抑病情為主,但脫敏免疫治療則可更「長效治本」改善問題。陳偉明指出,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早前進行就舌下口服的脫敏免疫治療作為期兩年的研究,發現病人在接受脫敏治療兩年後,由塵蟎引致的多項過敏症的嚴重程度均錄得逾5成的大幅度下跌。

陳偉明指出,結果反映舌下口服的脫敏免疫治療可顯著改善過敏徵狀,而整個治療療程費用約為5萬元,當中包括3萬多元的藥費及4千多元的致敏源測試,一般2至3個月已有初步療效,完成治療後即可完全康復,故長遠而言較傳統治療成本為低。他更表示,只要成功找到致敏源,成功率可以說是百分百。現時只有養和醫院提供相關治療,輕度的過敏病患者亦可透過治療康復,但身體情況不穩定者則不太適合。

現時本港公院未有設立過敏專科,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主任李德康認為,敏感病愈來愈多而且愈來愈嚴重,惟現時公院亦沒有專門治療過敏症狀的醫生,希望大學可以有更多培訓課程,以填補現時的空缺,而中心亦會繼續培訓人才,望每年可有一至兩個「生力軍」。






資料來源: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1670412/%E5%8D%B3%E6%99%82-%E6%B8%AF%E8%81%9E-%E9%A4%8A%E5%92%8C%E7%A0%94%E8%84%AB%E6%95%8F%E6%B2%BB%E7%99%82-%E9%BC%BB%E6%95%8F%E6%84%9F%E5%8F%AF-%E6%96%B7%E5%B0%B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過敏性反應




若蕁麻疹屬於急性過敏反應時,患者在接觸致敏原後(如藥物、食物或昆蟲等)約一至兩小時內便產生蕁麻疹。例如有些人士對蝦各蟹等海產類食物敏感,每當他們吃過此類食物時便會於一天之內漸漸消失,直至再次接觸同樣食物時,風疹又會再次出現。


有時候,患者未必完全清楚自己對某重食物有過敏反應。有些人可能對食物沒添加劑或或調味料如薑、蒜頭等過敏,食物過敏通常引發急性蕁麻疹。


環境致敏源亦會造成急性蕁麻疹,如動物過敏者在接觸猫狗後都會長出蕁麻疹,而塵蟎過敏者或患有鼻敏感、哮喘人士,接觸了塵埃或多塵的物件後,又或是久經未洗的毛衣時會出蕁麻疹。


資料來源:MedDx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感染引起的免疫反應




寄生蟲感染是一些落後國家主要形成蕁麻疹的原因。然而,像香港較先進的地方亦有機會受到寄生蟲感染,如食魚生、家中養寵物等因素。小朋友對衛生意識不足,所以最容易受到寄生蟲感染。

較常見的病毒是引起腸胃炎的諾沃克病毒及輪狀病毒,故患有腸胃炎的病人同時長出蕁麻疹的機會較大; 此外,一些長期病毒如肝炎帶菌者會較容易長出蕁麻疹,並會持續一段時間,直到肝炎痊癒為止。

自身免疫反應
自身免疫是指免疫系統對自體組織產生的免疫反應,製造抗體和免疫細胞襲擊身體組織,最後引起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的種類繁多,廣為熟識的有類風濕關節炎和紅斑狼瘡症。患有以上兩種系統性免疫病者容易長出蕁麻疹,不過此類患者佔慢性蕁麻疹整體的比率少於2%。

有研究發現,大約60-70%的慢性蕁麻疹病人對自己的血清有過敏反應,即是可以在患者血清中找到抗免疫球蛋白E(IgE)認受體的抗體,而這些抗體會導致肥大細胞活躍起來,釋放組織胺,引起蕁麻疹的現象。這類慢性蕁麻疹可用自體血清皮膚測試確診。



資料來源:MedDx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什麽是過敏性反應﹙Anaphylaxis﹚?





過敏性反應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有機會致命。發病時間由接觸致敏原數秒至數分鐘後出現,甚至以小時計。嚴重的過敏反應會引致過敏性休克,導致血壓急速下降,引起暈眩的感覺,甚至會令患者失去知覺,以及呼吸困難的情況。


過敏性反應的成因

最常見的致敏原是食物及昆蟲的毒液(黃蜂)。



常見的食物致敏原

  • 花生
  • 果仁
  • 魚及貝殼類海鮮
  • 水果
  • 奶類製品例如牛奶及蛋



以下物質亦可引起過敏性反應:


  • 昆蟲的毒液,被黃蜂及蜜蜂咬傷後出現全身性過敏的情況特別常見。另外,被馬蜂、熊蜂咬到亦可能觸發全身性過敏,但機會較小。
  • 藥物 – 通常是抗生素 (例如Penicillin) 、亞士匹靈 (Aspirin)、非類固醇抗炎藥(例如ibuprofen)
  • 乳膠 (Latex)



患有嚴重過敏的人士應注意:


  • 清楚什麼會引起過敏反應,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
  • 認識全身性過敏的徵狀
  • 隨身攜帶 腎上線素 (Adrenaline),確保有足夠藥物,而且未有過期
  • 了解藥物的使用方法
  • 向家人、朋友、同事講解全身性過敏的徵狀,以及如果使用藥物治療
  • 腎上腺素Adrenaline是治療全身性過敏的首選藥物。因為它功效快,可以即時改善病情
  • 注射腎上腺素Adrenaline到大腿肌肉後,血管會馬上收縮,阻止面及嘴唇腫脹,使肺部放鬆, 令呼吸暢順。 此外,腎上腺素會刺激心臟,令血壓上升。
  • 愈早注射藥物愈好,然後患者應盡早求醫。如五至十五分鐘後徵狀沒有改善或徵狀再出現,患者應預備第二次注射。



資料來源:MedDx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鼻敏感




有調查發現,香港人大約有25%是鼻敏感患者。

鼻敏感的主要原因是吸入致敏原令鼻腔出現發炎反應,徵狀跟一般的傷風感冒十分相似,即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和鼻子癢等,並會持續一段時間。不少鼻敏感患者同樣地患有眼睛敏感問題,徵狀包括痕癢、出現紅筋、流眼水、眼腫等。 (更多鼻敏感成因...)

鼻敏感治療
首要任務是避免接觸致敏原。然而,有部份的致敏原是可以避免的,如飼養動物時帶來的動物毛屑和睡房內的塵蟎。可是,在現實的環境下有不少患者寧願自己的鼻敏感情況持續下去,都不願意放棄家中寵物,這一點亦是可以理解的。

鼻敏感藥 (鼻敏感噴劑 / 抗組織胺)
目前有效治療過敏性鼻炎藥物有鼻敏感噴劑,屬於消炎效力強和抗敏感的類固醇藥物。然而,類固醇噴劑的治療範圍集中於鼻腔內,患者可以在有需要的時候使用,副作用包括比較容易流鼻血。

第二類鼻敏感藥是抗組織胺。由於人體內的免疫細胞會釋放組織胺免疫因子,令患者感到痕癢、血管膨脹、血管滲水等,抗組織胺藥物可以減少痕癢、打噴嚏和流鼻水的徵狀。




資料來源:MedDx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嬰兒過敏測試 尋致敏原防濕疹



不少初生嬰兒臉上或手脚關節位會長出紅疹,甚至出水,家長即使帶子女到不同醫生求診,中西合璧,濕疹往往會在停藥後再次出現。看到子女幼嫩光滑的皮膚變得紅腫粗糙,家長難免感到痛心自責。朋友和長輩的質疑更會對新手媽媽構成無形壓力,容易鑽牛角尖將責任全數歸咎於自己。一衆父母無需過分自責,濕疹並非「無藥醫」。


成人皮膚過敏越趨普遍 「獨特配方」竟是「幕後黑手」
臉部的局部皮膚過敏常見於二、三十歲的成人,處方類固醇。抗生素,接受冷凍治療,敏感仍然反反復復,而且原因不明 。近年,市面出現很多新品牌的化妝品、護膚品,行内競爭相當激烈,產品推陳出新、五花八門。爲了能在衆多品牌當中脫穎而出,各個品牌紛紛在產品中加入「獨特配方」,提升產品功效,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但是,這些「獨特配方」往往沒有經過敏測試或臨床測試,很可能會引起接觸性皮炎。。


過敏源頭因人而異,但普遍來說,食物,環境及接觸為三大致敏源頭。

1. 食物致敏原
在本港,海鮮是成人最常見的食物致敏原,約33%的過敏個案與海鮮有關;兒童的常見食物致敏原為雞蛋和乳製品。食物致敏原超過100種,過敏人士難以自行準確地找出致敏源頭,如要找出過敏原因,過敏人士可考慮進行全面過敏性測試,其中過敏性休克高危人士必須及早進行該測試,以避開食物致敏原。

2. 環境致敏原
環境致敏原包括塵蟎、蟑螂、猫毛、狗毛、黴菌(霉菌)等,當中塵蟎為最常見的環境致敏原。塵蟎常出沒於床褥、枕頭、被單、地毯、毛公仔和梳化等地方。如要有效地減少塵蟎致敏原,應將室内濕度調低至50%以下,以破壞塵蟎的生存環境,殺死塵蟎。在床褥或枕頭使用防塵蟎套是減少患者接觸致敏原的有效方法,其人造纖維物料編織細密,建議找一些有臨床實證的防塵蟎防塵蟎。

3. 接觸性致敏原
接觸性致敏原包括護膚品、化妝品、剃鬚膏、顏料、藥膏、香水、紡織染料、手套、皮革、傢俬、空氣清新劑、面膜、紙尿片、印刷油墨和銀器等。過敏人士在使用含有致敏原的產品後,皮膚便會長出紅疹,痕癢無比。
透過皮膚斑貼測試,測試 30種接觸性致敏原,有助患者了解致敏成因,遠離接觸性致敏原。


有些患者在出現過敏反應後自行服藥,看到症狀減退便不予理會;或是服用中、西醫處方的藥物後敏感症狀得到紓緩,但停藥一段時間又再復發,病情反反復復。過敏帶來的後果不容小覷,進行過敏測試,找出並避開致敏原,控制過敏症狀,才是治本的方法。

接受過敏測試,為治療過敏踏出第一步。坊間的過敏測試中心五花八門,市民應選擇只提供免疫球蛋白E (IgE)過敏測試的中心,IgE測試是在香港醫學會和香港過敏協會指引下的血液測試,此外,市民應選擇提供專業講解報告服務的過敏測試中心。



資料來源:MedDx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濕疹, 過敏性皮炎, 嬰兒濕疹

濕疹是中醫的說法,西方醫學稱它為過敏性皮炎。由於先天性的皮膚結構問題,過敏性皮炎患者的皮膚表層細胞容易脫落,失去應有的天然保護功能,減低皮膚的抵抗力,容易受細菌感染;亦因患者皮膚表面的水份較易蒸發,一般而言,患有過敏性皮炎的皮膚會較為乾燥,甚至有龜裂的情況。因此,外界物質(如化學物質、致敏源)會滲入患者皮膚,長時間刺激皮膚的免疫細胞,形成皮膚過敏現象。


 

整體來說,過敏性皮炎患者同時患上鼻敏感、哮喘和食物敏感的機會率會較一般人高。

1. 異位性皮炎
2. 接觸性皮炎

從以上兩類皮炎的皮膚表面組織檢查來說,並無太大分別。

分別在於它們的誘發因素而最終導致皮膚出現過敏性發炎的反應。



過敏性皮炎類別誘發因素
異位性皮炎環境及食物的致敏源
接觸性皮炎化學物質直接接觸皮膚

資料來源:MedDx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