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3日 星期一

吃螺肉休克 台灣首例塵蟎蝸牛過敏症




吃螺肉也會過敏?馬偕醫院日前收治一名15歲的女孩,曾因在夜市吃熱炒螺肉,發生過敏性休克送醫急救。日前與家人吃牛排時,牛排旁的小菜恰好也是螺肉,吃下一口馬上過敏,就醫經證實是國際少見的塵蟎蝸牛過敏症候群,初步判定她是台灣第一例。

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說,這名女孩第一次發病時,是吃熱炒,當天菜色多元,家人難以確定過敏原因,沒想到日前再次吃到螺肉就過敏,經過過敏原檢驗後證實是螺肉過敏。

徐世達說,螺肉過敏的案例國際也相當少見,多發生在嗜吃蝸牛的法國,其餘像德國、歐洲國家等,瀏覽全球文獻,目前僅有七到八個螺肉過敏案例。

他說,螺肉是相當特別的食物過敏原,與紅肉過敏患者相同,同時都對塵蟎過敏,過敏症狀都是血管性水腫,同時低血壓、產生氣喘,嚴重就會過敏性休克。

他解釋,紅肉過敏也相當少見,通常是人被蜱蟲咬到後,蜱蟲注射特殊物質到人體內,使人體肌肉蛋白出現變化,之後接觸紅肉就出現食物過敏,至於螺肉過敏機轉可能類似,但尚待研究。

國際上許多過敏案例與軟體動物有關,徐世達呼籲,嚴重過敏症狀來得又快又急,一旦出現,一定要盡速就醫。


資料來源: 
https://www.udn.com/news/story/11318/4235158?fbclid=IwAR0rtx4vtYjsgcvgmQ3HcIlA6TTxAykzf1cefaEB0IjL7UvpcQgUqvmqYe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養和研脫敏治療 鼻敏感可「斷尾」

養和醫院公布全港首個合併過敏症研究結果。資料圖片


本港天氣潮濕,加上空氣不流通,令不少市民都有鼻敏感。以往傳統治療如使用類固醇噴劑等難以「斷尾」,只能壓抑病情,但現在則可透過脫敏免疫治療完全康復。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名譽顧問醫生陳偉明公布其研究發現,脫敏免疫治療較傳統治療更能有效改善因塵蟎引致的鼻敏感、眼敏感及濕疹等過敏病症。

成本較傳統治療低

因受氣候變化及城市化影響,亞洲的過敏病症患者正以4、5倍速度上升,以本港小學生為例,每3人便有一人患有鼻敏感。過往傳統治療以壓抑病情為主,但脫敏免疫治療則可更「長效治本」改善問題。陳偉明指出,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早前進行就舌下口服的脫敏免疫治療作為期兩年的研究,發現病人在接受脫敏治療兩年後,由塵蟎引致的多項過敏症的嚴重程度均錄得逾5成的大幅度下跌。

陳偉明指出,結果反映舌下口服的脫敏免疫治療可顯著改善過敏徵狀,而整個治療療程費用約為5萬元,當中包括3萬多元的藥費及4千多元的致敏源測試,一般2至3個月已有初步療效,完成治療後即可完全康復,故長遠而言較傳統治療成本為低。他更表示,只要成功找到致敏源,成功率可以說是百分百。現時只有養和醫院提供相關治療,輕度的過敏病患者亦可透過治療康復,但身體情況不穩定者則不太適合。

現時本港公院未有設立過敏專科,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主任李德康認為,敏感病愈來愈多而且愈來愈嚴重,惟現時公院亦沒有專門治療過敏症狀的醫生,希望大學可以有更多培訓課程,以填補現時的空缺,而中心亦會繼續培訓人才,望每年可有一至兩個「生力軍」。






資料來源: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1670412/%E5%8D%B3%E6%99%82-%E6%B8%AF%E8%81%9E-%E9%A4%8A%E5%92%8C%E7%A0%94%E8%84%AB%E6%95%8F%E6%B2%BB%E7%99%82-%E9%BC%BB%E6%95%8F%E6%84%9F%E5%8F%AF-%E6%96%B7%E5%B0%B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過敏性反應




若蕁麻疹屬於急性過敏反應時,患者在接觸致敏原後(如藥物、食物或昆蟲等)約一至兩小時內便產生蕁麻疹。例如有些人士對蝦各蟹等海產類食物敏感,每當他們吃過此類食物時便會於一天之內漸漸消失,直至再次接觸同樣食物時,風疹又會再次出現。


有時候,患者未必完全清楚自己對某重食物有過敏反應。有些人可能對食物沒添加劑或或調味料如薑、蒜頭等過敏,食物過敏通常引發急性蕁麻疹。


環境致敏源亦會造成急性蕁麻疹,如動物過敏者在接觸猫狗後都會長出蕁麻疹,而塵蟎過敏者或患有鼻敏感、哮喘人士,接觸了塵埃或多塵的物件後,又或是久經未洗的毛衣時會出蕁麻疹。


資料來源:MedDx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感染引起的免疫反應




寄生蟲感染是一些落後國家主要形成蕁麻疹的原因。然而,像香港較先進的地方亦有機會受到寄生蟲感染,如食魚生、家中養寵物等因素。小朋友對衛生意識不足,所以最容易受到寄生蟲感染。

較常見的病毒是引起腸胃炎的諾沃克病毒及輪狀病毒,故患有腸胃炎的病人同時長出蕁麻疹的機會較大; 此外,一些長期病毒如肝炎帶菌者會較容易長出蕁麻疹,並會持續一段時間,直到肝炎痊癒為止。

自身免疫反應
自身免疫是指免疫系統對自體組織產生的免疫反應,製造抗體和免疫細胞襲擊身體組織,最後引起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的種類繁多,廣為熟識的有類風濕關節炎和紅斑狼瘡症。患有以上兩種系統性免疫病者容易長出蕁麻疹,不過此類患者佔慢性蕁麻疹整體的比率少於2%。

有研究發現,大約60-70%的慢性蕁麻疹病人對自己的血清有過敏反應,即是可以在患者血清中找到抗免疫球蛋白E(IgE)認受體的抗體,而這些抗體會導致肥大細胞活躍起來,釋放組織胺,引起蕁麻疹的現象。這類慢性蕁麻疹可用自體血清皮膚測試確診。



資料來源:MedDx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