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澳洲華人:華裔童過敏猝逝 父母設慈善基金

澳洲悉尼華裔男童維克托‧李(Victor Lee)本身對某些堅果食物過敏,上月初,他吃了少許蛋糕,竟引致嚴重哮喘,其後更出現了過敏性休克,最終不治,當時他還有一周就滿11歲。維克托的家人懷着悲痛,為他設立一個基金,給過敏症的研究籌募資金。

維克托‧李生前就讀學校的校長表示,維克托天資聰穎,而且學習態度積極,尤其喜歡數學。除了學業成績好外,維克托在課外活動亦表現出色,對音樂極具天賦,而且是該校最年輕的棋類比賽冠軍;此外,他又是該校足球隊的成員,曾代表學校參加過校際比賽。

維克托‧李甚受學校師生愛戴,在上月學校足球隊在一場比賽開賽前,特別為他舉行了1分鐘的默哀儀式。此外,學校全體同學早前亦穿上維克托最喜歡的藍色衣服,舉辦了一個籌款活動,並將籌得的1533澳元善款,全部捐給了一間兒童醫院的兒科過敏症狀研究中心。維克托的父母亦設立了一個基金,為過敏症的研究募集資金。













資料來源: https://hk.on.cc/int/bkn/cnt/news/20160416/bknint-20160416093359339-0416_17011_001.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10月9日 星期五

嬰兒過敏測試 尋致敏原防濕疹

 

 

不少初生嬰兒臉上或手脚關節位會長出紅疹,甚至出水,家長即使帶子女到不同醫生求診,中西合璧,濕疹往往會在停藥後再次出現。看到子女幼嫩光滑的皮膚變得紅腫粗糙,家長難免感到痛心自責。朋友和長輩的質疑更會對新手媽媽構成無形壓力,容易鑽牛角尖將責任全數歸咎於自己。一衆父母無需過分自責,濕疹並非「無藥醫」。


成人皮膚過敏越趨普遍 「獨特配方」竟是「幕後黑手」
臉部的局部皮膚過敏常見於二、三十歲的成人,處方類固醇。抗生素,接受冷凍治療,敏感仍然反反復復,而且原因不明 。近年,市面出現很多新品牌的化妝品、護膚品,行内競爭相當激烈,產品推陳出新、五花八門。爲了能在衆多品牌當中脫穎而出,各個品牌紛紛在產品中加入「獨特配方」,提升產品功效,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但是,這些「獨特配方」往往沒有經過敏測試或臨床測試,很可能會引起接觸性皮炎。。


過敏源頭因人而異,但普遍來說,食物,環境及接觸為三大致敏源頭。

 

1. 食物致敏原
在本港,海鮮是成人最常見的食物致敏原,約33%的過敏個案與海鮮有關;兒童的常見食物致敏原為雞蛋和乳製品。食物致敏原超過100種,過敏人士難以自行準確地找出致敏源頭,如要找出過敏原因,過敏人士可考慮進行全面過敏性測試,其中過敏性休克高危人士必須及早進行該測試,以避開食物致敏原。

2. 環境致敏原
環境致敏原包括塵蟎、蟑螂、猫毛、狗毛、黴菌(霉菌)等,當中塵蟎為最常見的環境致敏原。塵蟎常出沒於床褥、枕頭、被單、地毯、毛公仔和梳化等地方。如要有效地減少塵蟎致敏原,應將室内濕度調低至50%以下,以破壞塵蟎的生存環境,殺死塵蟎。在床褥或枕頭使用防塵蟎套是減少患者接觸致敏原的有效方法,其人造纖維物料編織細密,建議找一些有臨床實證的防塵蟎防塵蟎。

3. 接觸性致敏原
接觸性致敏原包括護膚品、化妝品、剃鬚膏、顏料、藥膏、香水、紡織染料、手套、皮革、傢俬、空氣清新劑、面膜、紙尿片、印刷油墨和銀器等。過敏人士在使用含有致敏原的產品後,皮膚便會長出紅疹,痕癢無比。
透過皮膚斑貼測試,測試 30種接觸性致敏原,有助患者了解致敏成因,遠離接觸性致敏原。


有些患者在出現過敏反應後自行服藥,看到症狀減退便不予理會;或是服用中、西醫處方的藥物後敏感症狀得到紓緩,但停藥一段時間又再復發,病情反反復復。過敏帶來的後果不容小覷,進行過敏測試,找出並避開致敏原,控制過敏症狀,才是治本的方法。

接受過敏測試,為治療過敏踏出第一步。坊間的過敏測試中心五花八門,市民應選擇只提供免疫球蛋白E (IgE)過敏測試的中心,IgE測試是在香港醫學會和香港過敏協會指引下的血液測試,此外,市民應選擇提供專業講解報告服務的過敏測試中心。



資料來源:MedDx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