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兒童常見傳染病

兒童常見傳染病包括肺炎、腸胃炎及腦膜炎。嚴重肺炎可引致併發症,後果嚴重。傳染病的成因包括過濾性病毒及細菌感染,而當中抗生素治療可以用來對抗細菌,對於因過濾性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並沒有幫助。

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舉例,嚴重感染如肺炎球菌引起的發炎、肺積水或腦膜炎,需使用抗生素治療。「最近一名曾接種10價但還沒有接種13價疫苗的4歲小朋友因持續發燒咳嗽求診,入院檢查發現血液發炎指數CRP高逾500,肺部X光片顯示肺炎以及肺積水,需即時用藥處理,結果注射抗生素十多天才痊癒。及後於患者的痰液樣本驗出帶有19A血清型肺炎球菌,而只有13價疫苗才有保護。」

肺炎球菌入侵腦膜

肺炎球菌可以潛伏於正常兒童中,當小朋友抵抗力弱時便伺機攻擊人體,繼而引起入侵性感染。「數年前,曾有一名5歲女童,求診時高燒至40度,神智昏昏沉沉,家人表示一兩天前她曾劇烈頭痛,並有頸梗現象,醫生懷疑她感染腦膜炎,故即時安排入院。從血液及腦膜水化驗中確診女童感染入侵性肺炎球菌而引致敗血病及腦膜炎,尤幸經過21天靜脈抗生素治療後痊癒,反映感染肺炎球菌,病情可以很嚴重。」

而不同季節則會流行不同病毒,例如腸病毒可引致手足口病;腺病毒則會持續七天39-40度高燒,患者會因高燒而引致手腳冰冷、發斗、及有喉嚨發炎及眼紅等病徵,用藥可退燒但藥力過後又會再發燒。又如RSV呼吸道合胞病毒,對越年幼患者威脅便愈大。「曾有一名15天大的嬰兒感染此病毒,出現氣喘、氣促徵狀,且咳嗽時嘴唇變紫,最終需接受霧化治療,擴張收窄的氣管,並住院2星期。」RSV病毒目前並無預防疫苗,極早產嬰兒則除外,由於此類嬰兒感染RSV是會致命的,故現時會提議為這類早產嬰接種RSV疫苗。

濫用抗生素增抗藥可能

抗生素並非萬能,濫用更會令細菌如穿了避彈衣般無法消滅,出現抗藥可能,故並不建議胡亂處方。陳醫生舉例:「例如判斷是否感染肺炎,首先需靠臨床檢測,如有懷疑便需安排照肺部X光片,確診後便需處方抗生素。又例如甲型流感感染可處方特敏福治療,以減輕病徵及縮短發病期。」

過濾性病毒或細菌其實很常見,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曾有家長表示孩子一開學便容易生病。特別是當兩三歲的小朋友並沒有很強的衛生意識,一起玩耍時接觸飛沫的可能性較大。因此應避免直接對著別人咳嗽,或咳嗽時應盡量掩着嘴巴,並清潔雙手,從而減少直接或間接傳播病毒細菌的可能性。」陳醫生亦提醒,要避免小朋友感染傳染病,家長首要留意別讓小朋友揉眼睛,或將手放進嘴裏,有病則要帶口罩,並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


                                                 



資料來源: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兒童睡眠窒息症檢查及睡眠測試

兒童睡眠時出現鼻鼾的情況頗為常見,當中每一百個兒童就有十至十五個有持續性鼻鼾,但每四個有持續性鼻鼾的兒童之中,就有一個患有兒童睡眠窒息症。發病主要因為上呼吸道於睡眠時受阻,以至空氣不能順利通過呼吸管道而致窒息情況出現,一般常見於扁桃腺肥大、肥胖、下顎細、頸短及患有嚴重鼻敏感的兒童。患有睡眠窒息症的兒童有別於成年人,日間沒有明顯的睏睡情況。不過因為睡眠質素受影響而往往出現專注力缺乏,學習困難以及行為問題。若擔心孩子睡眠問題,可安排睡眠測試以判斷孩子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


晚間睡眠測試

晚間睡眠測試可以準確檢測兒童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以及其嚴重情況。任何歲數的兒童都可以接受此測試。兒童需要留院一晚,會在其頭部和身上接駁裝置,用以記錄腦電波、呼吸、心電圖及血氧飽和度等數據。測試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傷害。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兒科腦科專科服務及腦電圖檢測

小兒腦神經系統疾病範圍廣泛,當中包括腦癇病、先天性腦神經異常、腦性麻痺、偏頭痛、抽動症、與基因或染色體有關的腦神經疾病、新陳代謝性異常、貯積性疾病等等。尤以腦癇病,俗稱癲癇症較常見。

腦癇病的病因大多數不明顯,特別是早期發病患者可能跟遺傳因子有關。其他成因包括先天性感染、出生時難產引致腦部缺氧或損傷、腦炎、腦膜炎、腦腫瘤或新陳代謝異常等問題。發病主要因為腦神經細胞異常放電,從而引起陣發的短暫大腦神經功能紊亂。腦癇病可分類為全腦性及局部性腦癇。除臨床診斷外,腦電圖檢查可協助分類及診斷腦癇病。如患者發病頻密便需服同抗腦癇藥去控制病情。

腦電圖檢查亦可在本中心進行,由小兒腦科醫生分析數據及撰寫報告。

抽動症大致分為兩類型:1) 運動型 2) 發聲型。大約百份之二至五之小童有這情況。常見模式為眼眨,頸部抽動或喉部發出聲晌。抽動症的特質是可短暫壓抑和不會在睡眠時發生。抽動症是臨床診斷。醫生會因應病童情況而決定用藥與否,或轉介臨床心理學家或兒童精神科醫生更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初生嬰兒代謝病篩查

少數的新生嬰兒 (約四千份之一) 可能患上被稱為「先天性代謝缺陷」的疾病。代謝病是由於遺傳因子缺陷,導致缺乏某種酵素,妨礙了新陳代謝。影響包括缺乏一些人體必須物質,或導致有毒物質積聚。如這些疾病未能及早治療,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包括成長中的發育問題、學習困難、智力障礙,嚴重者更可導致終身肢體殘缺,甚至死亡。

患病的初生嬰兒大多在出生時沒有明顯病徵,而這些病徵很多時都是難以發現或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嬰兒疾病。當中包括食慾不振、嘔吐、肌肉無力、昏睡、發展遲緩,甚至乎出現癲癇或猝死情況。若能及早被發現和治療,可以避免對嬰兒的健康及發展帶來嚴重及長期的影響。

現時代謝病篩查的方法主要分為兩種,包括血液或尿液篩查。兩者不同之處在於檢測出代謝病數量和入侵性。血液篩查約30種代謝病,包括氨基酸障礙、脂肪酸氧化障礙及有機酸障礙等代謝病。但代謝病種類繁多,並非所有代謝病均納入篩查之內。進行方法簡單,只需在寶寶腳部穿刺收集幾滴血液於卡紙上便可檢測。一般嬰兒需吃奶滿1天至出生後7天內抽血,而報告結果只需幾天時間便可得知。至於尿液篩檢則採用不同篩查方法。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兒童敏感病及皮膚敏感測試

過敏症是指身體對某種物質出現過敏反應,從而引起不同症狀,而當中常見於兒童的過敏症包括:過敏性鼻炎(鼻敏感) 、過敏性哮喘、濕疹以及過敏性結膜炎。若父母其中一方有過敏體質,子女遺傳機會便會較高。

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稱為致敏原,當中可分類為吸入性致敏原如塵蟎、動物毛髮、霉菌等,食物致敏原包括雞蛋、牛奶、花生、海鮮等。當中可透過皮膚點刺測試或抽取血液檢測免疫球蛋白E(IgE) 兩種方法以找出致敏原,從而針對性避免接觸以減低過敏病徵。


皮膚點刺測試

醫生會將少量致敏原液體刺入皮膚表層,若對致敏原過敏會在15至20分鐘後會出現紅腫反應。嬰幼兒也可以接受檢查,一般位置在背部或手臂上。此方法既安全及靈敏度高,而且可以即時知道檢測結果。在進行測試前,需停服抗組織胺藥物七天。  


                                                      


血液免疫球蛋白E (IgE) 檢測

抽取血液樣本化驗免疫球蛋白E (IgE) 。優點在於不受服用抗組織胺藥物影響,而且可以同時化驗多種致敏原。但靈敏度較皮膚點刺測試低,要在數天後才有結果。




資料來源: http://www.primecare.com.hk/allergy-test.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