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腸胃炎病毒肆虐 疫苗最有效預防

有一種病毒差不多所有孩子在五歲之前都會感染一次,是全球最常見引致兒童嚴重腸胃炎的原因,即使衛生條件良好,仍不能有效預防 — 這就是輪狀病毒。

注重清潔亦難以預防

輪狀病毒傳染度極高,因病毒的穩定性很高,存活時間亦很長,而且只需很少量病毒便可致病。即使使用清潔劑亦要很高濃度才可殺死它。它主要經口糞傳播,幼兒經雙手接觸帶菌的玩具和物件後,再將手放入口而染病。即使經常洗手,保持良好衛生環境,也未能完全預防。在興趣班、幼稚園等幼兒聚集的場所傳播亦為常見。現時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接受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輪狀病毒頑強,存活時間長!易傳播!

- 手部: 存活多小時
- 物件: 存活數日
- 糞便: 存活一星期

症狀勿輕視 脫水、器官衰竭、持續屙嘔

病毒會引致嚴重及持續的腹瀉及嘔吐,每天多達十至十五次,當中三份一幼童會高燒至39度,甚至嚴重脫水,可導致重要器官如腦部、心臟、腎臟等器官衰竭。每二十四名感染輪狀病毒的幼兒,便有一名需要留院治療,嚴重個案最常見於3至35個月大之嬰幼兒。但至今仍未有藥物治療,只能紓緩病徵,可見病毒對幼兒健康的損害實在不容輕視。

接種疫苗最有效

現時最有效預防感染的方法就是接受預防疫苗,及早讓幼兒產生免疫效果以預防因輪狀病毒引致的腸胃炎等症狀。現時有一種兩服劑量口服疫苗,六星期大便可開始為幼兒接種,以最少劑數及早發揮預防功效。疫苗可與「5合1」或「6合1」混合疫苗同時接種,方便快捷。

家長信箱

Q: BB不懂說話,如何知道孩子受到感染?

A: 感染輪狀病毒後,孩子首先會出現急性發燒及頻密嘔吐,然後腹瀉,瀉物呈水狀,也會腹部絞痛,有機會出現口乾舌燥、皮膚失去彈性、雙眼凹陷、手腳感刺痛等脫水症狀,此時家長應盡快向醫生求診。

Q: 輪狀病毒疫苗安全嗎?

A: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獲世衛建議列入國家疫苗接種計劃中,亦已獲超過100個國家註冊使用,家長可大為放心。



香港浸信會醫院駐院兒科專科
陳欣永醫生




                                       



資料來源: Our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你所不知道的兒科二三事

「你會幫產婦接生嗎?」陳欣永和陳強杰醫生笑稱當了兒科醫生多年,偶爾還是遇上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接生工作不是我們做,但由寶寶呱呱落地一刻開始,所有健康問題已全盤交由兒科醫生負責。嚴格來說,我們是兒科及青少年科,零至十八歲都歸我們管。」


建立互信 有利診治

在公眾眼中的小事,都是父母的大事 — 掃風要怎樣做?打嗝有什麼原因?沒有便便怎麼辦?陳欣永醫生說:「試過凌晨三時收到一位家長來電,說她的寶寶打了三個噴嚏,很是擔心,令我哭笑不得。」

這些問題是否很笨?兩位同聲:「父母對孩子健康有任何疑問,都應向醫生查詢。」「一個十歲孩子發燒,或許吃了退燒藥就能痊癒,毋須求醫;但十個月大嬰兒發燒,不排除有腦膜炎或尿道炎。兒科醫生的責任之一是為家長釋疑,如果得到醫生的答案後就能放心,我們何樂而不為?而且兒科醫生也可跟家長建立互信關係,有利日後共同照料孩子的需要。」


看一次病 醫三個人

兒科醫生看病,除了孩子本身,還包括了孩子的父母。「醫生確定孩子的病沒有嚴重問題後,才能解除父母的不安。」陳強杰醫生稱除了治病,兒科醫生還要兼顧很多問題,其中一項便是提醒父母為子女預防疾病的侵擾。「以常見的肺炎球菌為例,兒童感染後有機會出現入侵性肺炎、敗血病或腦膜炎等,雖然可以抗生素治療,但抗藥性令治療困難重重,所以最好的預防方法是接種肺炎球菌疫苗。當中升級的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採用新的結合疫苗技術,可產生免疫記憶,兩歲或以上只須接種一針,為孩子帶來長效保護。」


建立團隊 全面照料

現在的孩子功課繁重,有時出現焦慮症狀,使家長手足無措。陳強杰醫生指:「兒科在心理病初步階段也可伸出援手,為家長提供應對方法。」至於自閉症、ADHD、讀寫障礙這些需長期跟進問題?陳欣永醫生說:「我們會憑專業知識聯繫相關的專業人士如心理學家、兒童精神科醫生及言語治療師等,在同一診所內建立全方位的醫療團隊,合力幫助孩子及其家庭,這亦是我們心目中理想的兒科治療模式。」

跟別的專科醫生相比,兒科醫生的處境相當溫馨,可以陪着孩子成長為青年人,既奇妙又感動。「很多母親懷第二胎時指明要找回我們。兒科從來都不是「小兒科」,參與整個家庭的身心健康,希望日後我們仍能跟家長保持互動、雙向的關係,家長能將我們當是朋友,攜手為孩子帶來健康愉快的人生。」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






                                             


資料來源: 親子王 Vol 316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7月8日 星期一

一歲前按摩助發育 (下)

10個嬰兒按摩Dos & Don’ts

1. 宜洗澡後或睡前按摩,最好一氣呵成地完成。

2. 餵食後一小時才可按摩。

3. 每日按摩為時15至20分鐘。

4. 可用一個成人握手力度按摩BB手腳肌肉位置,但胸口、腹部等有內臟器官就要稍為減輕力度,力度均勻及動作純熟都很重要。

5. 避免按BB頭頂及眼部。

6. 按摩時不妨與BB對視及傾計或播放輕柔音樂,這亦有助BB放鬆,而且聽覺刺激,亦有助語言能力發展。

7. 按摩前家長應脫下飾物及手錶。

8. 寶寶脫衣後,室內宜保持和暖溫度。

9. 家長用安全、溫和的潤膚油在掌心搓熱後,再輕塗寶寶身上。

10 若寶寶開始表現抗拒或哭泣便應停止。







                                             


資料來源:  Jessica Baby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

一歲前按摩助發育 (上)

這次我們邀請到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Dr. Bosco Chan),為我們講解嬰兒按摩的好處,以及教授各位準媽媽的親子按摩法。Dr. Bosco Chan表示,嬰兒按摩已是一種源遠流長的醫療方法,其實早在自然分娩過程中,胎兒就接受了母親產道收縮這一特殊按摩。而皮膚更是人體接受外界刺激的最大感覺器官,亦是成長中最早發展完備的感官,因此,皮膚是嬰幼兒時間最重要的接收渠道。按摩能在嬰兒腦部發展的關鍵期給予腦細胞和神經系統適當的刺激,而且多重的感官刺激能促進嬰兒神經系統發育,從而促進生長及智慧發育;同時亦可舒緩各種嬰兒身體不適,例如便秘和肚風等。更重要的是能減低媽媽產後抑鬱風險,並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Dr. Chan指,許多專家多年的研究及臨床證明,給嬰兒進行按摩,有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增進食物消化和吸收,減少嬰兒哭鬧,改善睡眠質素;同時,按摩可以增強嬰兒與父母交流,幫助嬰兒獲得安全感,發展對父母的信任感。從心理學研究發現,有過嬰兒按摩經歷的人,在成長中較少出現攻擊性行為,他們普遍喜愛助人、合群。另有研究表明,按摩可以刺激大腦產生後葉催產素,幫助嬰兒及其父母得到平和安靜的感覺,既然有這麼多好處,各位父母都應該學習一套簡單的嬰兒按摩手法。

1. 頭部、面部
有助紓緩因出牙仔而帶來的牙肉不適,亦可令臉部肌肉放鬆。

做法:用大拇指在前額、嘴角等位置,往外推壓,下唇邊部位作一個劃笑容的動作,然後在人中位置,沿住上唇邊向下按。

2. 腋窩、手部
按手可以令肌肉結實,對將來手部發展及活動有幫助,而腋窩部份有較多淋巴,加以按摩可增強抵抗力。

做法:從上臂到手腕本回輕擠揑,並上下搓滾,面用手指輕搓BB手腕及手指,可舉起BB手臂,撫按腋窩下方部位數次,最後按腋下的淋巴結。

3. 胸部
可以強肺之餘,亦有助促進血液循環,促進心肺功能。

做法:雙手放在兩側肋骨,以心形動作向左右兩邊推撫。

4. 背部
同樣可以強化骨骼,令脊骨健康,同時可以讓BB學習自己支撐身體。對於只有三個月或以下的BB ,可讓他們學習自己抬頭。

做法:雙手平放在脊骨頂部,手掌的外側與成直角,雙手一先一後沿脊椎向下按摩至臀部,再回到肩部重新開始,來回重複按摩。

5. 腹部
BB經常會因飲奶而有肚風,按腹部可以消除肚風外,更可助長腸胃管道活動,釋放胰島素,令BB更易吸收食物的營養成分,同時亦可強化消化系統,令大便暢通,減低便秘的機會。

做法:以順時針方向在腹部打圈輕游滑。

6. 腿部
有助強化腳部的骨骼,增加柔軟度,對寶寶將來學行有很大幫助。

做法:可用一隻手托着腳踝,另由大腿至小上下循環輕輕按摩,但膝蓋內側同關節位則不宜按摩。最後用拇指按摩每根腳趾及腳跟。





                                 


資料來源:  Jessica Baby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